长寿之道在于身心健康

2017-06-25 06:24:03 来源:
分享:

科学家通过测算,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20岁左右,可是为何绝大多数人并没有活到这个岁数呢?

由于人的寿命受许许多多因素的干扰和制约,诸如饮食营养、生活方式、居住环境、遗传以及有害物质和病菌对人体的侵犯等等。而促使人发育成长的社会和心理条件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寿命。心理的健康反过来可促进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健康,并且进一步增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动与躯体内脏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维持着人的身体健康,当任何一方面产生障碍都会引发疾病。病发后心理因素与躯体因素互相影响,促使原发病加重或复杂化,形成恶性循环。

早在公元前,我国古代医学家就提出“形神合一”论,形盛则神旺,形衰则神惫的学说不无道理。然而,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却误认为,没有疾病则为健康,长寿之道在于身心健康。经过近百年的反复论证后,世界卫生组织在宪章中才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而且还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及正常的社会适应的健康标准。过去临床医生,长寿之道在于身心健康,不但对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处于窘境当中,就连对病因和病理都比较明确的躯体疾病,长寿之道在于身心健康,特别是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难和辣手。一些病人经过高精尖仪器检查“无异常发现”,而病人又确切感到“异常痛苦”时,医生往往冠以“神经官能症”的诊断,这是由于过去长时间躯体医学成功和精神医学危机所造成的恶果,无疑严重影响到对疾病的治疗和延长其寿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剧烈竞争和人际关系复杂,生活节奏日趋加快和社会心理应激增强,疾病谱和死亡顺位发生了改变,导致心身疾病异军突起,几近占人类疾病总数的50~80%,为力求解决临床医学的窘境,现代心身医学才受到重视。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并伴随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变化的疾病。它不同于生物、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烧伤等,也不同于心理因素引发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经衰弱、焦虑症等。心身医学是针对过去难以诊断的疾病能进一步明确诊断,对过去难以治疗的疾病能得以综合治疗,从而使临床医学摆脱“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旧窘境,因而延长了人的自然寿命。

属于心身疾病范畴的病约200余种,常见的有心血管系统的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及预后与忿怒、严重的焦虑紧张等情绪及过分好动、好斗、易激动等性格特点有关。冠心病、心肌梗塞其病发虽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其中社会心理应激、紧张、受挫都具有临床意义。消化系统的消化性溃疡与精神紧张有关已早为人知,生理实验也得到证实。又如内分泌系统的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统的阳萎、早泄;神经系统的偏头痛;皮肤科的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均属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