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门诊常常可以见到老年人因苦于失眠而求医。有人自诉1夜要醒78次;或清晨34点钟后就再也睡不着;或躺下似睡非睡直到天明。
因此而致老年人忧心忡忡,精神压抑。1般说来,这其实不是病态,而是由于人到老年后,睡眠方式有所改变的缘由。老年人的睡眠方式多是间歇睡,睡睡醒醒、醒醒睡睡,夜晚很难睡足8个小时,但白天打盹,累计下来,1天的睡眠量也接近8个小时,成年人1般每天睡眠5~7小时,最多也就是7个半小时。许多探讨睡眠学的人认为,失眠本身算不上甚么疾病,而只是暗示着身体上或情感上或行动上出了问题,从而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妨碍了大脑发出睡眠的指令。老年人1旦出现暂时的失眠,不要为之急躁。有些人刚躺下不久就担心是不是能人睡,这样越担心就越睡不着,结果出现了病态性恐惧失眠症。
实际上老年人最多见的失眠多是情绪引发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容易产生悲观情绪,遇到不满意的事容易伤感;过于操心子孙的事,又力不从心,也会波及情绪;有的人身体出现某些异常的感觉,便猜疑是否是得了甚么疾病,或听到他人得了甚么病,自己也怀疑有了甚么病,等等。这些思想波动都带有忧愁的色采,导致晚上心情不得平静,难以人睡。一样,遇到高兴的事,情绪过于兴奋,也会影响睡眠。对患情绪性失眠的老年人,要注意做好心理安慰工作,尽可能让他们生活得愉快、舒心,减少不良的心理因素干扰。老年人本身也要学会自我调理情绪,发挥内因的作用。主要是:对事要保持平淡的心态,避免过忧过喜,避免情绪异常波动;平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体育锻炼;睡前不要谈论、回想会引发心情不快的事,也要避免过于喜悦;不要为自己的失眠担心,随其自然;为了使心情平静,睡前还可以在室内外漫步或静坐。这些心理上的调理睬有益于睡眠的。
相关新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