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两口成“牛郎织女”

2017-05-31 04:07:12 来源:
分享:

许多在广州奋斗的“新客家人”家庭都有这样的情况: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看,只能请父母来穗照顾。有的人因父亲还没退休,母亲孤身来穗,有的人则和兄弟姐妹“平分”父母。许多老两口1辈子没分开过,如今却为照顾孙辈成了分居两地、1年见面机会寥寥的“牛郎织女”。有的独生子女家庭,老两口虽然1同来穗照顾孙辈,却无私人空间,乃至因住房紧张,连睡觉也要在两人之间塞个小“电灯泡”。

专家指出,其实老两口也需要相处的自由空间。

故事父母1年团圆时间不到3个月讲述人:“新客家人”宋女士我是山东人,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工作、成家,在荔湾买了房,真正落户广州。4年前,儿子诞生,妈妈从老家出来带小外孙。父亲那时还没退休,走不开。再后来,弟弟有了孩子,爸爸退休后就留在老家,照看孙子,老两口成“牛郎织女”。老两口1辈子没分开过,如今却为照顾孙辈成了新版的“牛郎织女”,1年团圆时间还不到3个月。

我们1直为此不安,希望老两口能团圆。去年,弟弟夫妻俩到广州工作,本来以为父亲能过来团圆,但由于小外甥属于外来人口,读不起广州的幼儿园,爸爸只好带着他打道回府,在老家上幼儿园。现在,爸爸的生活就像候鸟1样,冬夏孩子寒暑假来广州住1两个月,1年加起来和妈妈团圆时间还不到3个月。

6旬爸妈每天煲“电话粥”父母都60岁了,是老派夫妻,感情表达很涵蓄,老两口成“牛郎织女”。小时候虽没见过他俩有啥密切举动,但两个人1直都挺和谐。爸爸是典型的倔老头,之前在家时不爱听妈妈的话,还会跟她拌嘴。可是,少年夫妻老来伴,两人现在天各1方,反而常常相互惦记。

妈妈老说想回家,我故意逗她,问想回去干啥?她就不吭声,扮没事。我有时查看电话记录,发现妈妈白天常往老家打电话。问定期到家里打扫的钟点工大姐,她笑答“白天阿姨跟你爸爸煲‘电话粥’,讲悄悄话,不让我听呢。”晚上全家都在时,妈妈也会提议给爸爸打电话。不过,在这个场合他俩讲的话通常很“官方”,不过是交换1下孙子、外孙的情况,问候亲戚朋友,再相互勉励几句,甚么“要好好吃饭”“最近变天了,要加件衣服”。我们有时听着想偷笑,但又觉得心里堵得慌。

老两口带孩子使人羡慕在我住的小区,像妈妈这样的老年“牛郎织女”其实不少,也有很多是老两口1起来帮孩子带小孩的。有些老两口在孙子上学后,还会1起出来遛弯,逛超市。这类情况令妈妈挺羡慕的。现在我常鼓励她出去走走,但她说“1个人出去,挺没意思的”。的确,像我们这样的“新客家人”,年轻人还好1点,而老人在这里没有朋友,老乡住得远,和邻居交换起来又有语言障碍,对他们而言,情感上依赖最多的还是家里人,特别是老伴。

我跟弟弟说,老两口成“牛郎织女”,我们1定要努力工作,尽快将父亲接过来1起住,让他们为儿女操劳大半辈子后,能有自己的空间和生活,不要1切都围绕着孙子外孙转。点评要天伦之乐,也要相濡以沫“幸福”对人的含义,在1生的不同时期有所辨别。

青年期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伴侣,而中年期主要来自事业和家庭生活,老两口成“牛郎织女”,而对老年人而言,最重要的幸福感来自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和自己的健康。特别是前者,会给老人带来更大的满足感。由于血脉的延续,令老人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在延续,从而减缓对死亡即将到来的恐惧。因此,许多中国老人为了照顾孙辈,宁可牺牲老两口的相处时间。但实际上,让两个老人分开来照顾孙子不是好选择,这对老人是1种情感剥夺。由于天伦之乐其实不能完全替换老年夫妻相濡以沫的陪伴之情。除非是老两口本身感情不好,愿意借照顾孩子的机会分开,大部份老人还是希望老来有伴的。

由于老年人怕孤独,从性心理上讲,也需要和异性的密切关系,其实不是指性行动,而是有异性的陪伴。对那些到外地给子女带孩子的老人来讲,独自1人也不利于适应、融入陌生的环境。老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孩子身上,能减缓对新环境的不适感,但1旦孩子入托、入学,老人独自1人在家时很容易产生“空巢”心理。很多老人常有独自发楞的情况,这就是孤单的信号,应当让老人把关注点重新放回老伴身上,如果此时处于分居状态,对身心很不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