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科学理财 不要把保险当理财误入陷阱

2017-05-08 03:45:16 来源:
分享:

我们在一些理财市场上,会听到人给老年人介绍,一个理财产品,他们常常会说,“婆婆放心,这个产品4%年收益,绝对保本。”这样的情况一再的出现,很多老年人为了理财就会在鼓动下,本不想买理财产品的决心开始动摇。但是我们发现,部份银行对理财产品存有误导,致使消费者误入圈套。

8月30日,我国首部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出台。其中规定,银行不得误导销售金融产品,不得夸大相干产品收益等,如有违背,消费者可提出控告。

消费调查“绝对保本”有误导

许鑫在汾江路某银行存完钱后,一位客服经理热忱地搭话,老年人科学理财 不要把保险当理财误入陷阱。这位客服一边跟她拉家常,一边建议她购买一份财富双收的万能型保险,“这比存定期划算,年收益4%,定期才3%多点。”客服称该产品绝对保本,专门针对老人家,但全程未提及其中风险。

在许婆婆犹豫之际,记者查看该保险的宣传信息发现,所谓“绝对保本”并不是绝对。以存两年期为例,许婆婆中途如将款项取出,需扣除相干费用,本金都无法完全取回。许婆婆犹豫再三,终究没有买保险,老年人科学理财 不要把保险当理财误入陷阱。

区分于许婆婆购买保险遭受的误导,家住南海平洲的冯翠老人更是冤枉。她说,去年她在平洲一银行办理定期存款时,工作人员向她介绍一款理财产品,声称收益比定期存款利息高,还有年终分红。

冯婆婆糊里糊涂便将6万元交给银行工作人员,还获得一份“赠送的保险”。数月后,她才发现自己没有购买理财产品,而是买了一份保险,保期长达6年。如果冯婆婆提早退保,要扣去8000多元手续费。

银监新规发现误导可控告

以上老人的遭遇,在佛山并不是个例。

根据权威网站今年发布的报告显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有超过三成的消费者遭受过误导;有30%的消费者表示,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过程中未进行任何风险提示。而在银行代销的产品中,将保险当做银行理财产品误导销售的比例,竟高达39.42%。

对此,银监会在8月30日出台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这也是我国首部针对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定的法规。根据《指引》,银行不得主动提供与消费者风险承受能力不相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不得在未经消费者授权或同意的情况下,向第三方提供个人金融信息,不得向消费者误导销售金融产品等。

《指引》还规定,银行不得在营销产品和服务过程当中以任何方式隐瞒风险、夸大收益。市民一旦发现银行确实存在误导销售、夸大收益等情况,可以对相干人员进行检举和控告。

●消费指引

1、不盲信:宣传资料和销售人员的介绍只能作为参考,关键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2、要知道:保险产品一般为5年期或10年期,如果中途退保,不但得不到完全收益,甚至可能亏损。购买前需先判断这笔资金是否可多年不用;对待预定收益则要理性,不能认为分红总是高于银行同期利率。

3、须明确:购买银行保险,其核心是“保障”。要仔细留意免责条款内容,弄清楚甚么可保什么不可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