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忌凡虚必补“虚则补之”是药膳进补的基本原则,但虚有阴虚、阳虚和蔼虚、血虚之别,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再者,根据中医的前后缓急的医治原则,用药膳者若有外邪存在,则宜先祛邪解表,不宜盲目进补,其中有急性病和慢性病发作者,原来吃补品的应暂停进补,如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发作和急性胃肠炎、胰腺炎、急性肝炎、尿路感染、肾绞痛、心肌梗塞等患者,要通过“祛邪”和“泻实”来治疗。还有,在消化道疾病发作期1般不宜进补,如果直接进补则适得其反。
2、忌凡补必肉动物性食品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但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但肉类不容易被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对胃肠功能已消弱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进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量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常常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病发的病因。因此,老年人的饮食应以平淡为主,蔬菜不容忽视。
3、忌重“进”轻“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有荤腥,老人进补得有法可依,餐餐有油腻,这些食品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很多人排便无规律乃至便秘。老年人由于气虚津液不足,老人进补得有法可依,虚性便秘更是多见。因此,在进补的同时,大家也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4、忌恒补不变有些人喜欢按自己的口味,专服某1种补品,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这对健康是不利的,老人进补得有法可依。由于药物和食品既有保健作用,亦有1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特别是老年人,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消弱,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的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解是10分必要的,不能恒补不变,1补到底。
5、忌越贵越补1些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其实并没有奇特的食疗作用,而10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应根据需要来肯定药膳,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特别是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为滋补原则。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
下一页:老年人为什么会健忘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