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化”,指的是个人通过学习、认同社会文化准则,确立起与这些准则相1致的心理结构,以获得合格社会成员资历的进程;或说是1个自然人经过特定社会文化模塑,转化为1个能适应现实社会文化准则、参与社会生活并实行1定角色行动的社会人的进程。质言之,社会化就是将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准则、知识体系和行动、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已的认知尺度、意志尺度和情感尺度,使自己成为1个合格社会成员的进程。
1~2.长时间以来,社会化被认为只是青少年的事,但从人格终生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理应被视为1个贯穿于社会成员全部生活历程的毕生进程。
人格的构成其实不等于人格发展的结束。事实上,人格是1个随主、客观因素改变而不断组建的动态物。当社会产生重大变化(如制度的改革、生产方式的变化、环境的变迁等),或个人生活产生重要转折(如结婚、离异、丧偶、搬迁、退休、疾病、衰老等),从而要求主体人格自我调解以适应新环境和新关系时,不论成年人还是老年人,就都会面临1个继续社会化的问题,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
社会化,对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的取得来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人格发展是连续的,但这1连续进程又表现出与特定生命时期密切联系的阶段性;各阶段在生活和适应方式上,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当人们以退休为分界限,突然跨入“老年”群体行列的时候,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的急剧变化,便将各种社会再适应的任务尖锐地摆到了他们眼前。有效的老年社会化,是人们向老年期顺利过渡的保证。
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其继续社会化的完善与否:
凡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剂,迅速建立起新的角色以代替失去的角色,主动掌握相应知识、技能和规范,保持与家人、社会的和谐关系,并能为自己提供较高活跃水平机会的老人,都能到达社会再适应,获得生活的满足;
反之,凡固守原有角色心态,谢绝再社会化的人,则一定与周围的现实生活环境格格不入,遭受孤独感和自我失落感等消极心理的折磨,加速心身老化,并在这1进程中日趋丧失作为1个合格社会成员的主体能力,演变为1个没法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自然人。
1~3.老年社会化的阻力,除经济、生活境况和交际范围等方面产生变化酿成的客观缘由外,主要还在于老年主体的本身障碍。具体说,这类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动机丧失。生活目标是个体继续社会化不可缺少的动机因素。就老年人的心愿来讲,受人尊重、德高望重的角色依然是他们对自我形象的最高期待;而退休带来的丧失职业身份的现实,却常常使他们感到自己已被社会无情地剥夺了实现这1期待的机会。
面对恍如已失去预期价值、乐趣和魅力的生活,他们心灰意懒,无所事事,看不到任何成心义的积纵目标,不知道该如何选择自己重新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在这样1种消极、被动的精神状态下,个体继续社会化必将会因动机缺失而难以顺利进行。
②自卑情结。很多老年人难以承认“闲暇身份”的公道地位,看不到这1身份具有任何积极的社会功能,从而将退休视为自己积极角色和社会人格的终结,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
这1毛病认识必将导致退休人员的角色意识中断,造成“认同危机”,时时事事处处为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感到窘迫,从而堕入自卑状态。这类消极情绪,又因主体对心身衰老的片面关注,因遭到轻视老年人的传统偏见(如认为老年人只能扮演失去社会心义的消极角色,老人再社会化问题值得注意,老年人是社会和家庭无可奈何的负担,老年人思惟迟钝、观念守旧、性情孤僻、不近情理等)的压力,而不断得到强化。
相关新闻
上一页:运动养生 转转身体更健康
下一页:老人进补得有法可依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