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在的压力1直被认为是现代人精神不济、慢病缠身的罪魁之1。但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研究人员针对872名成年人连续8天压力反应的调查结果显示,压力本身其实不会影响寿命,对待压力的态度才是决定生命长短的关键。
该研究表明,面对压力如果能保持积极心态,大脑中改良或增加积极情绪的物资,如血清素就会提高。身体由此取得放松,长寿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如果用消极的心态去应对,身体则更容易发炎,调理机制出现障碍,免疫能力也会下降。这样的影响长时间积累就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美国哈里斯调查中心发布的信息显示,人1生60%~90%的疾病都可能与压力处理不当有关。医学专家指出,身体的7大系统也会随着遭殃。比如,神经系统会遭到悲观情绪影响,向肾上腺发出信号,释放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并由此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血汗管系统可能出现急性应激反应的反复发作,引发冠状动脉的炎症,致使心脏病;胃肠道系统,容易产生胃炽热或胃酸反流,乃至呕吐。另外,消极应对压力还可能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资的吸收,和男性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女性的月经状态。
心理学中将应对压力的不同态度进行了辨别。1种是非理性信心,包括3种类型:要求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动身点,常与“必须”、“应当”这样的词连在1起,如“我必须做到比较好”;过分概括化,即在看问题时容易走极端,1遇压力便认为自己没用、不可救药、自卑自弃;糟透顶化,认为事情1旦产生了,后果肯定很严重,继而产生焦虑、悲观、抑郁等不良情绪。
另外一种是理性的信心,更加积极、客观、全面而灵活。这类人在心理上多表现为:其实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喜欢我;目前状态差能人意,但只要认准目标,方法得当,总会有转机;即便真的没法改变,我也有其他优点和特长;每一个人都不同,我对他人好,但不强求他人1定要对我好;人非圣贤,出错是正常的;这次成绩不理想,没关系,找出缘由,继续完善;只要尽力了,即便做得不完善,也会有收获;1次失败,其实不代表总会失败。
举1个简单的例子,一样是被领导指出问题,理性、积极应对的人会掌控住情绪,意想到领导的好意,并相信自己下次会改正,因而心情平复,压力消散;而非理性、悲观的人则认为惹怒了上司,得到的是前程不保的信号,因而整日愁容,还总是怒不可遏,把火撒到他人身上,恶性循环就这样进行下去了。如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所说,“如果我们觉得不幸,可能会永久不幸”。建议大家采取以下方法,成心识地用理性信心替换非理性信心,最大限度规避“压力圈套”。
多看“得”少管“失”。人人都会寻求积极和美好的目标,但生活没法10全10美,对这些缺憾,关注“得”还是“失”就成了乐观和悲观的区分。多想自己已具有的,有益于培养乐观豁达的长寿性情,把忧愁烦恼放在1边。
明天会是新的1天。乐观者晓得,事情进展不顺利,只能说明当天过得很糟,其实不会影响明天,新的1天正在等待他们。这会减轻对糟1天的负面体验,更不会以坏的方式结束糟的1天,而是满怀希望过好每天。
感恩让情绪更高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发现,感恩会影响到人们血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减少炎症反应。而且,常表达感激之情能增加愉悦度,让人更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
善用“杯子理论”。压力就像水龙头里的水,源源不绝地流到心理承受力这个“杯子”里。不要悲观地看到“水势”有多大,而是积极地管理好饮食、睡眠、运动等生活方式,培养豁达进取的心态,以加大“杯子”的容量。
准备心情“急救箱”。压力总是难以免,无妨在办公桌上准备1个“压力急救箱”,也就是在某个角落贴张纸条,上面写着用积极情绪面对的“药方”,如“没甚么大不了的”、“周末我可以找闺蜜聊聊”、“已很棒了,吃顿好的赏赐自己”等。
使用“认知疗法”。如果快被压力带来的悲观情绪淹没了,无妨试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的“认知疗法”,问自己3个问题:这么想有无证据?即便有证据,还有无其他可能?若证据、可能性皆如自己所料,那事情有多糟?这样想,你会发现事情并不是死路1条,并开始理性思考下1步。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人心理调适 正确认识衰老
下一页:老人患疑难杂症或与心病有关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