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衣要“治寒”
医学家孙思邈曾说过“春季不可薄衣”。中医认为,防病如御敌。春季乍暖还寒,气温多变,如穿着单薄,保暖措施不利,极易受寒得病。特别是中年人各种生理功能开始消退,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变弱,中老年人春季养生六大注意事项,“春捂”是必须的。中老年人穿着要结合气候变化,随时增减,穿着要松软轻便,贴身保暖。
2、食要“治腐”
春季生机旺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亦随之增加,中老年人要有足够的热量10分重要。孔子吃饭的原则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陈腐或变味,鱼肉不新鲜了,他都不吃。席上吃肉的量不能超过米面的数量,酒可以喝但不能喝醉。春季,老年人在饮食方面要注意:1是保证热量,适当减少食量;2是粗细搭配,不能偏食;3是脂肪宜少,蛋白亦多。如豆类、鱼类、禽蛋、瘦肉等;4是忌油腻、酸涩、生冷之物,少盐,多食蔬菜、水果等。
3、心要“治躁”
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关于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方面曾写道:“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易役,气弱病相侵,若要无诸病,常当节5辛,安神益悦乐,惜气供和纯。”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中老年人春季养生六大注意事项,情绪易急躁。人长时间生活在不良情绪中,如愁闷、焦虑、愤怒时,可强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令人的分泌功能紊乱,免疫机制受损,抵抗力降落。不良情绪不但容易令人引发疾病,乃至得癌症。而豁达的性情和乐观的情绪可以使人精神轻松,免疫功能和抵抗力增强。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由于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降落,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4、身要“治疾”
就是要及时地管控疾病,痛痒不可忽视。春季,气温回升,有益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气候变化无常,都要挟着中老年人的健康。因此,中老年人要增强自我防病意识,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别忘了自己的身体,别忘了医生的医嘱,别忘了按时服药。
5、境要“治污”
在环境与健康的关系方面,清代医学家徐大椿更有自己的卓识。他在《医学源流论·5方异治论》中指出:“人禀天地之气以生,故其气体随地不同。”在分析了不同地域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后,他告诫人们,“入其境,必问水乡俗俗而细调之”,由于“所产之物,所出之泉,皆能致病”。可见,徐氏关于地理环境对疾病与医药影响的认识,已较为深入。
冬去春来,中老年人的调理中枢和机体功能仍处怠缓状态,1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坚持逐日透风换气;2要保持卧室干燥,被褥常洗勤晒;3要居室色采调和,氛围平和,可养置适当的花草;4是睡前温水泡脚,推拿双脚。中老年人还要切忌“恋卧”,睡眠过量会使新陈代谢减慢,气血运行不顺畅,不利浊气排出。
6、练要“治懈”
古代医学家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1种“5禽之戏”,用以锻炼身体。常到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空气,可荡涤体内浊气,增强心肺功能,杀死肌肤上的细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中医讲:“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中老年人在锻炼中,首先要适度,避免运动量过大;其次要消息结合,锻炼时要保持精力,不要过度疲劳;3要适时适项,中老年人春季养生六大注意事项,要选择合适本身条件的项目,不要做过难、过大、过险的动作。
注意事项
还是那句老话,防病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适合自己的身体。书上写的并非金科玉律,合适的才是至尊宝典。众说纷纭不如身体力行,结合了自己的实际,尽最大的努力做好防病养生!这样做了,你就是高人。
相关新闻
上一页:睡前运动有助睡眠质量
下一页:老年人常失眠该怎么办呢?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