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以文学的方式对话世界

2017-06-24 14:23:36 来源:
分享:

记者:那我们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呢?

铁凝:首先要保持放松积极友善的心态,那种“阶级斗争”的态度,过度狭隘的民族主义,恍如到处都是敌情,固然没必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取向之间常会有1些误解,但绝大多数不是恶意。特别文学交换中,更要明辨。

另外,固然也应看到,国外确切还有1些读者和学界对中国怀着某种人云亦云、先入为主的偏见。在有些方面关于中国的信息也非常老旧。正因如此,我们更要积攒和建设理性而健康的文化自信。

中美文学论坛上,1位知名美国教授在演讲中说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语气不无轻慢,我就在现场发问环节坦诚陈说了我的批评和看法。经过坦率的讨论和恳切的沟通,这位教授意想到自己的草率和偏颇。这类争辩以后的和解,让人会心微笑。那天论坛结束时大家都舍不得离开,最后是1位美国汉学家主动走到大厅弹奏钢琴,铁凝:以文学的方式对话世界,让琴声作为这次交换的结束。你看,交换也需要真诚客观同等的争辩,而1味讨好、或先入为主贬斥某1方不见得是故意义的事情。但问题是,我们做了吗?

记者:“文化自信”,这的确是让人寻思的话题。

铁凝:前两个月,我在北京和德国著名作家马丁·瓦尔泽会面,他说他羡慕当代中国作家有没有穷可写的好题材,由于中国处在这样丰富的变革中。作为1个写作者,他的话让我深受震动。我扪心自问:我们应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判断和掌控时期的本质,怎样在自己的创造中积攒和建设理性而健康的文化自信,怎样不那末下意识地以他者的标准预设性的成为自己的标准?

之前读外交家顾维钧传记,讲到某国外交官曾调侃地说,啊,我常常忘记地图上还有1个中国。那个时期永久成为历史了。今天,全部中华民族在创造新的历史和光辉,这让全球震惊,我们应珍视这个背景,自觉意想到时期的不平凡。

过度的自卑和自负一样有害。我常说,做事都有两个态度:1种是面对我应当做的这件事,我做的怎样;1种是,我做了这件事,让我看起来怎样?我认为,我们应要前者,不要后者。作为1个中国作家,要斟酌的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景下如何自觉、诚实地担当起文化责任,怎样传承发展真实的民族文化遗产,而不是“这让我看起来怎样”。如果这类心理作怪的话,自然会过分在乎在某些标准下的贬损与喝彩。

中国有1句俗话叫做旁观者清。但中国还有1句老话:鞋是不是适合只有脚知道。中国这些年到底在向前走还是后退?有目共睹。我们固然不躲避问题矛盾,但我们更有太多坚定明亮的进步和希望。同时,1批优秀中国作家用自己的作品,以在和国外同行进行文学讨论时的出色表现,真实而生动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在创造新的历史进程中的真情实感,转达出实践人文理念和审美理念的和谐统1,和呼唤社会公正,反对物资化、功利化的价值寻求。物资社会可以引进诸多外来的奢侈品,但1个民族的主流价值观,不应依赖“引进”,而应扎实地从自己的土壤里生养出来。古往今来的文学大师,他们作品的生命力无不体现出对永久的精神寻求的庄重思考。对坚守精神的高度的崇尚,也是很多作家演讲时感动读者的地方。在几次中外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家们用文学的生动和幽默,以本身焕发出的自信、自若,谦恭而又尊严的光彩,赢得了读者和听众的尊重。

记者:对今后的文学交换,您还有甚么期待?

铁凝:这也正是我要说的最后1点:我们需要耐心和耐力。我把文学交换看做1个大事业,它不是1件即兴的事,更不可能一挥而就。文化交换与经贸协议不1样,文化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它毕竟不是吹糠见米的事,需要双方的耐心,需要积累、培养、沉淀。

在法兰克福有件事让我很感动。有1天会场的1位保安通过翻译找到我,说开幕式那天他站在会场门口,他听了我的致辞特别感动,铁凝:以文学的方式对话世界,他要买中国书了解中国。后来我们在机场离开时又看见他。他打开风衣外套,让我看到他别在西服衣领上的1枚中国国徽。这是1个普通的法兰克福市民。这让我又1次感到,文学也是沟通世界的桥,我们大有可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