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捐出200年前的家庙地契

2017-04-27 13:25:23 来源:
分享:

7日,68岁的杜长明致电成都档案馆说,他收藏了1份清乾隆5108年的家庙地契,希望得到档案专家的鉴定,并将其捐赠给档案馆。

随后,成都档案局副局长郑飞1行3人,来到杜长明位于郫县北京大学街的家中。

经档案专家鉴定,这份珍贵的档案系家庙产权转移和分割的契约,对研究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有1定的史料研究和利用价值。

清家庙地契1张纸写两份

“据我所知,目前成都档案馆的清朝馆藏档案中,年代最早的是清雍正9年的土地契约。”杜长明说,他收藏的这份契约是清乾隆5108年的。

戴上白手套,1番鉴定后,成都档案局政策法规处调研员姬勇认为,官庙、佛家庙不存在有继承权,更不可能买卖和转让,因此这应属于家庙的庙产产权转移和分割的契约。

“古代契约分为红契和白契两大类,红契是由买卖双方谈妥,请人书写,然后签字画押,再由官府核准、盖印,并收取税银手续费。”杜长明说,白契不经过官府,由证人签字便可。

他说,这份契约是红契,为清乾隆5108年(1793年)3月2108日所立,长50厘米、宽43厘米,墨笔书写、字迹工整,约400字。另外,还有1份白契,白契为清嘉庆9年(1804年)9月106日所立。契约中所提到的樊家庙,在今郫县花园镇,如今已不复存在。

杜长明说,从红契内容来看,契文是说郫县樊家庙主持通融,同徒法远、智远监管广生庵,燃灯寺僧少不能支应,债务累累,难以偿还。因此,将占地28亩的庙宇卖给华阳县法王庵性明通徒海观海慈名下,总计金额183000文。

“时隔约12年,即清嘉庆9年(1804年),海观师徒同管的广生庵和燃灯寺更是寸步难行,又易主给坤正师徒,双方订立契约,但这是1张白契。”在杜长明看来,白契虽较残损,但也流露出1些历史信息。

有关广生庵、燃灯寺的后期情况,老人捐出200年前的家庙地契,杜长明翻阅《郫县志·寺庙》,发现里面只记载了樊家庙,广生庵和燃灯寺却并没有记载。

“目前,成都档案馆并没有这类民间家庙契约档案,这应属郫县佛教史上的重要文书档案,由于本来纸质文书就极

不容易保存。”姬勇说,这份契约是成都现存清朝档案中年代较早的,可以看出佛教在当时川西平原地区的民间传播,可以进1步研究当时的物权转移买卖现状,从交易的价格中还能衡量当时的物价,对宗教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研究,具有1定的史料研究和利用价值。

20多年收藏上千张老地图

身为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的杜长明,还有1个特别爱好,就是收藏各式各样的地图。

现在,他收藏的地图已有上千张,大多是他从旧书市场“淘”来的。其中,日军侵华地图有近30幅,其中5张是日军绘制的4川地貌调查图,包括南充、岳池、武胜、蓬溪和崇庆(今崇州市),老人捐出200年前的家庙地契。

杜长明展现了收藏的“看家之宝”1张日本当年绘制的拟4路进攻成都的军用地图。在地图1角,醒目地写着“军事秘密”4个字。地图正中心是成都,从双流、新津、蒲江、华阳、邛崃分别有5条箭头直指成都,日军曾计划5路围攻成都。

“我前后花了20多年,跑遍了东北和重庆等地,才搜集到这些地图。”杜长明说,在1大堆珍贵的历史档案中,日军侵华铁证的书籍《出征中支那》(1938年版),就是他专程到甘肃收购回来的,并以此为蓝本,还原了1997年重版中遗留的18篇图文。

杜长明做过教师,当过赤脚医生。生活其实不富裕的他,当今最主要的家庭支出就是买书报和“淘这些宝贝”。他说,希望有机会办1个家庭档案馆,当解说员,老人捐出200年前的家庙地契,与更多人分享这些藏品背后的历史故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