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风病”大解说

2017-06-26 06:24:30 来源:
分享:

中医学“风病”由来

词典对“风”有以下解释:“风是自然界1种无形的活动的气体。”正是根据了风的特点———无形、活动,中医学通太长期的详实视察,发现临床上有诸多疾病具有来去无踪、变化瞬息的特点,与风的特性接近,因此援引了风的概念,将具有风的特性的疾病称之为“风病”。

中医学“风病”的概念有两大类,1类是外风(病),1类为内风(病)。外风(病)是指因感受了自然界中的虚邪贼风而患的病,如面神经麻痹等;内风(病)指因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不合,气血运行逆乱引发的诸症,如肝阳化风所见的头晕头昏、面目(或肢体)麻痹;阴虚生风所见的腰酸膝软、头目昏花;血虚生风所见的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4肢抽搐等。

风邪致病有共性

不独立行动风邪致病不是单独致病,而是非常容易夹杂寒、湿、燥、热等其他病邪共同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再者风邪具有向上、向外、浮越的特点,临床致病最容易侵犯人体的体表和头面部,使皮毛腠理开泄,病人多有出汗、恶风等症状。

飘忽无定位风邪致病大多游走不定或来去迅速,如游走性的关节(或肌肉)疼痛,皮肤疹块的时隐时现,和中风病人的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都具有风的这1特性。两千多年前的医学巨著《素问·风论》就曾描写过:“风者,善行而数变”。

易动不拘泥风邪还有易“动”的特点。也就是说风邪致病,临床上多表现出动摇不定的特点。如常见的眩晕、震颤、4肢抽搐等,就是风“动”的原因。中医学将风易动称为“风胜则动”。

“风病”皮肤篇

夏秋季节,人们容易罹患皮炎、荨麻疹、风疹、湿疹等属于中医学“风病”范畴的皮肤疾病。这类皮肤病通常表现为身体的局部或全身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粗糙、肥厚、脱屑,伴瘙痒且灼热难忍,易于反复发作。

中医学认为其病因多与风有关,主要是风、湿、热3邪郁结于肌肤而至。多因血热而感受外风,或因血虚生风而病发。

■情绪患者应保持心态安稳,不气郁化火,中医“风病”大解说。

■药物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清热泻火或清热凉血以祛风止痒的药品。不可搔抓患处,更不同意用热水或其他刺激性洗涤用品烫洗。

■饮食平淡为主,不食用辛辣、油炸、烧烤或其他易过敏、刺激性大的食品,以防病情加重或引发疾病。选用1些适合自己的药膳。像荸荠、薄荷都是甘寒清凉之品。

药膳1荸荠200克,鲜薄荷叶10克,白糖10克。荸荠洗净去皮切碎搅汁,鲜薄荷叶加白糖捣烂,放荸荠汁中加水至200毫升,频饮。具有凉血祛风止痒功效,可用于荨麻疹属血热生风者,见皮疹红色,炽热瘙痒,口干心烦,发热,舌红苔薄,称之为荸荠清凉散。

药膳2马齿苋30克(鲜品可用100克),乌梅、绿豆衣、地骨皮各15克,干地龙9克。将马齿苋洗净切碎,与乌梅、绿豆衣、地骨皮、地龙1起入砂锅内,加水适当,共煎30分钟,弃渣取汁300毫升,分两次饮用。功效清热熄风,可治疗具有口干口苦、舌苔黄腻的胃肠湿热生风的急性荨麻疹,中医“风病”大解说,谓之马齿苋地龙饮。

“风病”中风篇

天热出汗较多的时节,也是脑血管病的病发之时。由于1旦水液补充不足,对夙来血黏度偏高的脑血管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引发脑血管意外。

■起居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血黏度。适时补充水液,避免脱水,可有效减少中风的概率。

■药物中医学强调采取镇肝熄风,或滋阴熄风的方法,随证配以清热、养血和化痰之品。

药膳1葛根粉250克制成面条,荆芥穗50克、淡豆豉150克,水煮至沸,中医“风病”大解说,去渣取汁,再将葛粉面条放入淡豆豉汁中煮熟,谓之葛粉羹。具有滋肝、祛风、开窍功效。适用于中风、言语謇涩、神志昏聩、手足不遂患者,或是脑血管硬化者。对预防中风有帮助。

药膳2鸡肉90克,田710克,红参10克,黄芪30克,生姜3片。将田7打碎,加鸡肉、生姜3片过油,把全部用料1齐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当,文火煮两小时,调味即可,随饭饮用。可益气、活血、通窍。适用于气虚血瘀的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患肢肿胀,疼痛,语言不利,记忆力消退,头晕,心悸,舌淡暗或有瘀斑,脉弱者。

“风病”关节篇

夏秋之际虽然气候酷热,但也容易感受风寒。空调、电风扇的使用不当可以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宿病复发,每每关节疼痛,游走不定。中医学认为这类病人机体夙来正气不足,风、寒、湿诸邪多乘虚而入,导致血脉痹阻不通,而见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痹、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等症。

■起居注意关节保暖,慎用空调,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保持居室清洁,干燥,光线充足,常常透风,公道进膳,保证营养,减少刺激,按时服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