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补对健康体强的人有益,久病体虚和外科手术后气血受损的病人,和体质衰弱的儿童更需要春补。春补不可恣意而行,要遵守以下原则,方能顺应天时,符合机体需要。
宜温补阳气
阳,是指人体阳气,阳气与阴精既对峙又统1。阳气泛指人体之功能,阴精泛指人体的物质基础。中医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起着保卫作用,可以使人体坚固,免受自然界6淫之气的侵袭。所谓春季饮食上要养阳,是指要进食1些能够起到温补人体阳气的食品,以使人体阳气充实,只有这样才能增能人体抵抗力,抗御以风邪为主的邪气对人体的侵袭。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主张“以葱、蒜、韭、蓼、蒿、芥等辛辣之菜,杂和而食”,除蓼、蒿等野菜现已较少食用外,葱、蒜、韭可谓是养阳的佳蔬良药。
由于肾藏之阳为1身阳气之根,所以在饮食上养阳,还包括有养肾阳的意思。关于这1点,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说:“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春季食补养生的“六宜一忌”,秋冬养阴,从其根而培养之。”这里的“从其根”就是养肾阳的意思,由于肾阳为1身阳气之根,春季、夏天人体阳气充实于体表,而体内阳气却显得不足,故应多吃点培养肾阳的东西,如谚语“夏有真寒,冬有真火”即是指此意。
宜多甜少酸
唐代药王、养生家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6节气之际,人们要少吃酸味的食品,多吃些甜味的东西,这样做的好处是能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春季食补养生的“六宜一忌”,脾胃之气结实,人可延年益寿。但春为肝气当令,肝的功能偏亢。根据中医5行理论,肝属木,脾属土,木土相克,即肝旺伤及脾,影响脾的消化吸收功能。
中医又认为,5味入5脏,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咸味入肾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强肝的功能,使本来就偏亢的肝气更旺,这样就会大大伤害脾胃之气。鉴于此,春季6节气在饮食上的另外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要少吃点酸味食品,以防肝气过于偏亢;同时多食甜味食品,甜味的食品入脾,能补益脾气,如大枣、山药等。
宜平淡多样
油腻食品易使人产生饱胀感,妨碍多种营养的摄取,饭后令人出现疲劳、嗜睡、工作效率降落等,它是“春困”的诱因之1。春季饮食宜平淡,避免食用油腻食品,如肥猪肉、油炸食品等。春季膳食要提倡多样化,避免专1单调,进行科学公道的搭配,如主食粗细、干稀的公道搭配,副食荤与素、汤与菜的搭配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多种食品中获得较完备的营养,令人精力充分。
宜多食新鲜蔬菜
人们经过寒冷的冬季以后,普遍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冬季常见人们患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这是吃新鲜蔬菜较少酿成的。因此,在春季6节气1定要多吃各种新鲜蔬菜,以弥补冬季吃菜少酿成的营养不足。
宜补充津液
春季多风,风邪袭人易使腠理疏松,迫使津液外泄,造成口干、舌燥、皮肤粗糙、干咳、咽痛等症。因此,在饮食上宜多吃些能补充人体津液的食品。常见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补充标准以不感口渴为度,不宜过量。由于很多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了易使肝气过亢。
宜清解里热
所谓里热,即指体内有郁热或痰热。热郁于内,春季,机体被外来风气鼓动,就会向外发散,轻则致使头昏、身体烦闷、咳嗽、痰多、4肢重滞;重则构成温病,乃至侵害内脏。
体内郁热的构成是由于在漫长的冬季,人们为了躲避酷寒的侵袭,常常穿起厚厚的棉衣拥坐在旺旺的炉火旁边;喜欢吃热火朝天的饭菜,热粥、热汤,1些上了年纪的人还常常喝点酒。这些在冬季看来是必要的,但令人体内积蓄了较多的郁热。
清除郁热的方法很多,比较好是选用1些药膳。
忌黏硬生冷、肥甘美味
春季肝气亢伤脾,侵害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黏硬、生冷、肥甘美味的食品本来就不容易消化,再加上脾胃功能不佳,既生痰生湿,又会进1步加重和侵害脾胃功能。
春季的饮食进补原则主要是以上7点,但具体运用时,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职业、疾病、所在地区等不同情况来处理。如糖尿病患者即使在春季也应以不吃甜食为佳。阳盛体质的人,大可没必要补充阳气,由于体内阳气本来就偏盛。阴虚有虚火者补阳也须慎重。总之,上述饮食进补原则是根据1般情况提出来的,在利用中还必须因人、因地、因病制宜,春季食补养生的“六宜一忌”,这样才有益于健康。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年人再婚存在的心理障碍
下一页:老人防治腰腿痛 要坚持运动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