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把儒字解释为柔。儒者向来被人看做仁厚君子,能文不能武。那么史书上的孔子是不是既有文韬又有武略呢?在《论语》中,孔子对穷兵黩武,动辄兴兵讨伐深恶痛绝,因此与诸侯绝口不谈军旅之事,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能文不能武的形象。其实,孔子并非重文轻武。
《史记》、《左传》都记载了齐鲁“夹谷之会”。鲁定公10年,鲁国和齐国讲和,并肯定在夏季会于夹谷,孔子将陪同鲁君前往。齐大夫对景公说:“孔丘这个人虽然晓得礼法,但不够勇武,如果让我们莱地的兵士用武力劫持鲁侯,就1定能够控制鲁国。”齐景公同意。而在鲁国,孔子对鲁定公建议:“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鲁定公采用了孔子的建议,做好了以武力应对不测的准备。在夹谷之会上,果然不出所料。孔子1看事情不妙,便立即带着定公退下,并对随行的兵士下达命令:“兵士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操兵器,上!”在双方一触即发、武力对峙之时,孔子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两君相会,本来是要建立友好关系,而今却动用武力,背弃礼法,君王肯定不能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连忙下令来兵撤下。两国准备盟誓,齐国霸气10足,又在盟书上增加这样的内容:“如果齐国军队出国征讨而鲁国不派出3百辆战车随同出征,必受惩罚。”孔子针锋相对,提出“如果齐国不把汶阳的土地归还鲁国,也要遭到惩罚。”终究齐国也没有占到便宜。不久齐国归还了所占土地。孔子以大智大勇和文事武备的策略,保卫了鲁国的尊严,真实的孔子文武双全并不重文轻武。这场触目惊心的军事冲突,如果入戏,将10分精彩。
《左传》哀公101年,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当政者季孙问计于孔子的弟子冉有,最后决定将鲁师分为左右两军迎战,由冉有统率左军。冉有令自己的师弟樊迟为车右。那时使用战车,驾车人居中,主帅在左,武士在右。车右须勇敢善战者充任,保护主帅,以防不测。季孙嫌樊迟年轻,冉有说:“他虽然年轻,但勇敢非常。”冉有确切没有看错这位小师弟。鲁国的左军和齐军在鲁都郊外作战,齐军发起进攻,鲁军兵士却不肯超越城沟出战。师弟对师兄说:“军队现在对主帅的号令还不信任。请您把号令申明3次,然后率先超出城沟。”因而,冉有严申号令,真实的孔子文武双全并不重文轻武,然后手执长矛,真实的孔子文武双全并不重文轻武,率军奋勇杀入敌阵,齐师大败。战后孔子表扬冉有说:“这样做是合乎道义的。”孔子在战前是否是和学生1起对战争进行过谋划,史书没有记载,但从对战争的评价来看,他对战事了如指掌。
孔子的学生能打仗,连当时的人都觉得奇怪。据《史记》记载,鲁国获胜以后,季康子问冉有:“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回答:“学之于孔子。”这1回答,足以证明孔子是向学生教授过演兵布阵、行军作战之法的。我们所熟知的射、御,就是孔子教授的军事体育项目。
因此可知,要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孔子,不能没有武戏。但“武戏”并非今天影视上武侠的“武功”。如果也让孔子玩弄“9阴真经”、“降龙108掌”之类,那就不伦不类了。
相关新闻
上一页:小心病魔夜袭人
下一页:分析老年人渴望性爱形式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