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联系

2017-05-09 07:06:53 来源:
分享:

肝、脾功能失常与高血压的产生和医治效果存在直接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在体循环动脉硬化病理基础上致使的血压升高。西医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病与先天遗传和后天高热量饮食、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治疗以对症降压为主。中医大多只是根据高血压产生后的症状、体征来辨证论治、审证求因,也未能到达审因论治、治病求本,即祛除“病根”的目的,所以整体疗效也不理想,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联系。找出高血压的产生缘由,是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医治的条件。

一样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为何只有特定的人群病发?明显,高血压的病发以患者本身体质异常为基础,这类异常在病发前就已长时间存在。我们的相干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大多平素(自幼)性急易怒且怒则发,有才能且喜操心费心,方圆脸而多颧骨高,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联系,肌肉较发达而棱角分明,多不喜欢喝水或饮水过量,大便易干,易于局部出汗(如脚汗、头汗),皮肤多油脂,舌胖大。另外,较多的人易手心热,易足冷,性成熟时间延迟等。

这说明,原发性高血压的易得人群是“木火形人”,即体质天赋中木气过盛,火气次盛,土气和金水之气偏弱的人,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联系。这类天赋使肝气过盛而脾胃被克制,心火易生而肺肾失治。肝气盛则性急易怒,怒则发作。同时,肝气过盛致阴不制阳则肝阳上亢,表现为头晕面红、目赤目胀等。脾胃被克制则饮食的消化、转运产生障碍,导致水湿内生,肝旺脾湿与高血压的联系,临床表现为不渴或饮水过量,脚汗、头汗、皮肤多油脂、舌胖大苔腻。心火易生表现为手心热,口舌生疮,心肝气盛则使水液、精气易于向上输布,故口不渴而大便干,上盛而下弱。水湿夹热,久必生痰,肝木克土,久必气滞血瘀。痰湿热积滞于血管则血管变硬,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则交感神经紧张度高而使血管拘紧,2者长时间存在,共同造成了血压的延续升高,这就是高血压的产生机制。

上述病发机制中,肝气盛夹肝阳上亢已得到公认,而脾失健运致使的痰湿阻滞则被忽视。临床上,原发性高血压初期仅低压高者或低压高且降压药难降者,素体湿气都很重,因此,脾湿是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发机制中不可缺少的1部分,对指导临床防治相当重要。体质性肝盛脾湿共同构成了原发高血压病构成的内在基础,这就要求高血压的医治、预防必须注意两点:1为肝脾双调,2是必须纠正产生高血压的病理性体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