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金盆洗手'16年了,是你们9月份的1篇《同安男子集有8000多烟标》的报道刺激了我,我决定继续玩下去……”见到导报记者,集美7旬老人写信换烟标 换来近万枚,70岁的杭剑康非常激动地说。就是这个老人,手里集有烟标近万枚,其中大多数是通过写信的方式,从国内300多位同行手中换来的。
杭剑康是上海人,1968年响应党中央“支援内地”的号令,跟随妻子所在的1家纺织企业迁到龙岩,在技术岗位工作了近40年后,于2002年正式退休,目前定居在集美区杏林华岭小区。
说到自己搜集烟标的缘由,老杭说是由于1个朋友:“他非常喜欢搜集烟标,说花花绿绿的挺好玩,另外我之前也吸烟……渐渐地我喜欢上了这玩意。”
与1般人不同的是,除路上捡和向朋友索要以外,杭剑康搜集烟标的主要方式是写信:“我是坐办公室的,看报纸很便利,每看到哪里有爱搜集烟标的奇人,集美7旬老人写信换烟标 换来近万枚,我就剪下来,然后找到他的联系地址,给他写信,把我有的烟标(主要是龙岩卷烟厂的品种)1并寄过去,然后跟他换……几近每封信都会有收获。”通过这类方式,他结交了国内许多爱集烟标的朋友,“有300多个,除台湾和西藏之外,其他省市都有”。就这样,从1980年到1994年,他每月都能收到“集友”们寄过来的回信,“少则几10封,多则上百封,最多的1个月有300多封……”
由于在烟标收藏方面名头愈来愈响,1990年,他还在单位和龙岩市文化宫举行过两次个人烟标展,很受烟民和收藏者的欢迎。到1994年,他共搜集到全国160余家卷烟厂的烟标近万枚,他把这些烟标依照生产企业、花鸟、走兽、地名、人物等分成几10种种别,装在不同的信封里,收藏在1个大箱子里。
1994年下半年,由于所在企业进行改制,54岁的杭剑康办理了内退手续后,外出找事做,比之前繁忙很多,这1爱好被迫中断。“到今年9月份看到《同安男子集有8000多烟标》报导前,我有16年没有玩烟标收藏了,这篇报道唤醒了我的兴趣,我决定重新开始玩了。”值得1提的是,上个月他已与这位同安“烟标王”洪澍林进行了交换,“他对我的经历很吃惊,对我的1些品种很感兴趣。”
杭剑康说,前不久,他回了龙岩1趟,把那些搁置了10多年的烟标带到了厦门,“只要有收藏兴趣的,都可以跟我换,不但限烟标,计划经济时期的粮票、布票、油票等都可以,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举动带动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收藏业。”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人患了失眠如何治疗?
下一页:吃鱼肉能减少脂肪并长寿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