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超,革命干部,今年8103岁了,但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小很多,非常健康结实,袁超老人的故事。走进老人房间的第1感觉是环境的优雅与整洁,袁超老人的故事,虽然布局简单:1个卧室,1个卫生间,卧室内有两张宽大的床、两把座椅、1个茶几、1台电视机、1个橱柜,但对1个老人来说,这些就足够了,而且周围比较安静,空气也清新,很适合老人居住。我们进房间后,老人非常热忱地接待我们,又是倒水又是洗水果,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了,但又不能谢绝老人的盛情,因而我们只好乖乖地等着袁爷爷忙完,然后我们边吃边聊了起来。
袁爷爷是淄博人,有4个女儿1个儿子,且儿女都事业有成、家庭幸福,每当谈到他的儿女时,袁爷爷都露出欣慰之情,可见这位老人是多么的幸福!当我们问他为什么不留在淄博而来青岛时,他说青岛这个城市发展速度比较快,很有前程,而且环境好、合适居住,固然,最主要的缘由还是女儿、外孙、外孙女大都在青岛,这样他就离孩子们近了,可以常常和他们在1起,享受天伦之乐。袁爷爷跟我们谈的最多的是他的1个名叫曹方方的外孙女,现在是青岛科技大学音乐学院的讲师,她的丈夫是她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的同学,两人恋爱7年之久,终究走到1起,有情人终成眷属!而且夫妻俩又同时进入青岛科技大学工作,两年后曹方方便被评为讲师,可谓婚姻事业双丰收!看到老人谈起外孙女时溢于言表的自豪与满足,我们也被老人的情绪感染,打心眼里欣赏这位女讲师。
我们后来与袁爷爷主要谈他的人生经历。
袁爷爷,1938年在沂蒙山区参军,当时只有13岁,是个小红军,由于年龄小,需要先学习,因而被分派到山东抗日军政干校上高小。高小毕业后,袁超老人的故事,被分配到区政府任儿童团团长。儿童团的主要任务是盘查行人,行人要有村公所的证明,还要能认出“抗日”2字,否则不能通行。他们还到处贴抗日报纸、漫画等,通过这些行动,既能激起大众的抗日情绪,又能普及文化知识,教人们识字,成为抗战的重要组成部份。袁爷爷还讲了当时的游击战争,红军和老百姓仰仗山区的优势,不断地与敌人进行游击战,获得了屡次成功。外敌入侵的激愤,使军队和人民紧密团结在1起,就像1家人。“军民1家”在当时的确不是1句空话,而是真逼真切的事实。毛主席规定的“3大纪律”“8项注意”,红军是完完全全地绝对服从,没有1个人敢违背。还有军人与军人之间是1种亲如骨肉般的兄弟之情,在战场上他们是指挥与服从的上下级关系,而在生活中却没有甚么级别之分,将军也好、司令也罢,他们完全没有架子,与战士们有说有笑、打成1片,亲如兄弟!那种血浓于水的军民情、战友谊使人感动!
我们问袁爷爷,日本侵占中国时是不是真的做过像电影、电视中演的那些坏事。他的脸上立即现出愤怒的表情,他说是的,日本人确切做过那些使人惨不忍睹的坏事,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无恶不作!这些都是他亲眼目击、亲身经历的。听到袁爷爷悲忿的讲述,我们心里很难受,虽然这段惨痛的历史已过去很多年了,但对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说,这段记忆是他们1辈子都没法抹去的阴影,是1辈子的隐痛,只要稍1碰触,就会引发尘封已久的痛楚。我们很后悔引发了袁爷爷痛苦的回想,所以赶快绕开话题,将他的痛苦转移,因此谈到了他后来进文工团的情况。
1940年,袁爷爷被分配到抗大第1分校,这是1所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袁爷爷毕业后留校在文工团工作。当时,他所在的文工团非常着名,电影《铁道游击队》是根据他的战友刘知侠的同名著作改编的,《沂蒙山小调》是他们文工团的李林和阮若珊两人共同创作的,《随着共产党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经久不衰的电影均出自沂蒙山区抗大第1分校文工团。
抗克服利后,袁爷爷到省文协工作,后来剧团分配,他跟随了陈毅将军,再后来因解放战争,国内局势紧张,他留在了地方做公安工作。
最后,袁爷爷跟我们说了1番很有哲理的话,“人要说真话,不说真话的不算是个人;真话不1定是真理,但真谛必产生于真话当中”。他说,这些话是听他的1个战友黄宗江(戏剧家)说的,他认为很有道理就记下了,然后讲给我们听,希望我们也从中有所启发。
这次访谈,我们都感触颇深,与这样有着丰富经历的老革命谈话,是我们这些后生们的荣幸,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可谓“听君1席言,胜读10年书”!
相关新闻
上一页:夏季疾病饮食要诀窍
下一页:老年人不宜在这些地方呆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