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儿子情暖聋哑老人:从流浪汉到“编外民警”

2017-06-06 11:00:45 来源:
分享:

党爱民老人其实不姓“党”,兵儿子也其实不姓“兵”,事情还得从17年前说起。

1993年冬季的1天,满都拉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像平常1样在边疆管理区巡查访问。突然,战士巴雅尔指着1个突起的雪堆高声喊道:“快看,那里好像有人!”只见1位衣衫单薄的老人在雪地里蜷缩着身子,已被冻得岌岌可危。官兵们急忙脱下军用大衣和军帽给老人穿着好,轮番背着老人走了近10千米的山路,把老人带回了派出所。回到所里后,官兵们急忙为老人熬了姜汤,并用酒精仔细地擦拭着老人冻僵的4肢。经过大家的仔细照料,老人渐渐地暖了过来,兵儿子情暖聋哑老人:从流浪汉到“编外民警”,恢复了知觉,当他睁开眼睛看到眼前这些“橄榄绿”时,用颤抖的双手用力比画着,嘴里发出“呀呀”的声音,官兵们这才发现,原来老人是1位聋哑人。

经过几个月悉心照料,老人的身体逐步康复,可是他又聋又哑又不会写字,调查他的身份就成了1个困难。后来,官兵们把老人送到了地方民政部门,在登记的时候,便为他起了1个好听的名字——党爱民。但是,兵儿子情暖聋哑老人:从流浪汉到“编外民警”,让官兵们始料未及的是,1周后,衣衫褴褛的党爱民老人居然再次出现在距离派出所不远的1个垃圾堆里找食品充饥,官兵们只好又把老人送回民政部门。谁知,没隔几天,官兵们下乡访问时,在1间破旧废弃的房屋中再次发现了老人。此时,他已气若游丝。大家急忙把他抬到当地卫生院救治,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照顾,老人终究康复了。在研究老人去向的所务会上,官兵们不谋而合地说:“老人太可怜了,兵儿子情暖聋哑老人:从流浪汉到“编外民警”,他1次又1次跑出来,明显是奔着我们来的,我们不再能把他送走了!”因此,官兵们为老人在离派出所不远的地方找了1间房子,置办了简单的生活用具。把老人带到整理好的屋子里后,官兵们用手比画着告知他:“党大爷,您就把这当做自己的家吧。”虽然说不出1句话,也听不懂1个字,但是,老人明白了官兵们的意思。他牢牢地握着官兵们的手,花白的胡须随着嘴唇1起颤抖着,用力儿点了点头。

17年过去了,满都拉派出所的领导换了1届又1届,战士走了1茬又1茬,但是,对聋哑老人党爱民的照顾却从未中断。时间长了,党爱民老人就成了派出所的1位“编外民警”。只要听到嘹亮的军号,老人就会准时来所里和官兵们1起就餐;在升国旗的时候,老人会自觉地挺直身子,庄严地行注视礼;逢年过节,他也会与官兵们1起联欢。这么多年来,每每有人来到派出所,老人便自豪地指着自己的兵儿子翘着大拇指,用力地点着头。

满都拉边防派出所驻地满都拉镇地处偏僻,医疗、生活等条件10分落后,而党爱民老人的身体也1天不如1天了。为了让他能得到更好地照顾,今年9月,满都拉边防派出所所长嘎拉巴特尔和教导员杨瑞平经多方奔走,在包头市达茂旗民政局的帮助下,终究给老人找了1个新家——达茂旗敬老院,兵儿子情暖聋哑老人:从流浪汉到“编外民警”。

9月9日,满都拉边防派出所全部官兵列队,为党爱民老人送行。虽然老人不会说话,但是,从他浑浊的眼神中,分明能看到诉说不尽的惜别话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