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在经历世间的风风雨雨以后,都要跨入人生的暮年。劳累了1生,谁不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阶段充分享受1下生活的乐趣呢?但是,不幸的是,有些老年人迫于各种压力,却讨厌人世,视余生为畏途,心理处于极度压抑、低沉乃至失望的状态。
老人产生厌世心理的缘由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大致有两大类:
其1,外在缘由:其中包括最为普遍的受子女或其他亲属的抛弃虐待,使生活失去依托,对前程失去信心,心理感到极度的压抑、空虚、孤独、失望和悲观;另外,家庭纠纷,经济拮据,老年丧偶,夫妻离异等等,如何对待晚年生活厌世心理?,都可能使老人感到晚年生活的无趣无望,产生严重的丧失感和失望感。
其2,内在缘由:最多的情况是体弱多病,病魔缠身,久治无效,对生活失去信心和乐趣;还有些老人性情孤僻偏执,不善社交,觉得生活孤单孤单,苦涩乏味,产生厌倦感。
人生1世,草木1秋,谁不贪恋人生?老人厌世现象在我们社会中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应引发我们足够的关心和重视。要克服和消除老年人的厌世心理,既需要老年人本身的努力,同时也更需要获得社会各界的理解、关怀和帮助。社会各界特别是老年人的家庭应为老人创造1个安全、康乐、舒适的晚年生活环境,使每一个老人都沐浴在和煦温暖社会大家庭的阳光当中。作为老年人的子女和亲属要孝敬和尊重、体谅老人,不但要在物资上,更重要的还要在精神上多给老人以照顾和关心。任何虐待、轻视乃至抛弃老人的做法都是不道德的、背法的行动,都要遭到社会的谴责。作为小辈和晚辈,最宝贵的莫过于对老人的体谅、关怀和扶助了。如果老年人的子女和家属都以这类态度对待他们,使老人们在精神上得到快慰和幸福,他们怎样会厌世轻生呢?
从老年人本身的角度讲,人老了,在性情、脾气和习惯等方面会产生某些奥妙的变化。总的偏向是变很多疑偏执,爱发怨言,怨天尤人,过敏任性,抑郁胆怯,适应性和坚韧性明显减弱,而依赖性明显增强。这些变化使得1些老年人与子女家人在心理上拉大了距离,如何对待晚年生活厌世心理?,使老人感到自己已经是不受欢迎的人,从而产生了悲观厌世心理。因此,老年人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性情弱点,以积极的态度投身于生活洪流当中,努力克服各种心理衰老现象,要酷爱生活,积极发展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多与青年人交朋友,使自己从孤独、苦闷和闷闷不乐中摆脱出来。
相关新闻
下一页:老人预防失明应多吃坚果和鱼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