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过好易诱结肠恶性病变

2017-04-25 01:04:10 来源:
分享:

常见的病因

之前我国由于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与西方的不同,患者较少,但最近几年来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结肠癌病发缘由还没有10分明确。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遗传的缘由有些病如家族性瘜肉病、结肠腺瘤、血吸虫病结肠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等与结肠癌的产生有较密切的关系。

饮食因素

高脂肪、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结肠癌产生有1定关系。1般认为高脂肪食谱和纤维素不足是主要病发缘由。

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并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胆汁酸经细菌作用可生成致癌物资。

食品纤维包括纤维素、果胶、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吸收水份,增加粪便量,稀释肠内残留物浓度,饮食过好易诱结肠恶性病变,能够缩短粪便通过大肠的时间而减少致癌物资与肠黏膜接触的时间,若膳食纤维不足时,是结肠癌的病发因素之1。

慢性肠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的肠癌产生率高于1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变的发展进程中,常可构成瘜肉,进1步发展为肠癌。据资料统计,有结肠瘜肉的患者,结肠癌病发率是无结肠瘜肉患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瘜赘瘤,癌变的产生率更高。

初期发现结肠癌做检查不要难为情

发现了以上蛛丝马迹,应尽快去医院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中年以上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粪便隐血实验,直肠指诊及纤维肠镜检查,多是发现初期直肠癌、结肠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交替出现便秘和排便次数增多并伴随便血,1定要尽早检查确诊。有的患者由于直肠指诊难为情而谢绝检查,这常常会错过初期发现结肠癌的大好机会。

便血检查

50岁以上的人群每一年检查1次,可作为结肠癌大范围普查的初筛方法。大便隐血实验还可提示胃溃疡、胃癌、大肠瘜肉等消化道疾患。

内镜检查

包括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和纤维结肠镜等检查。有条件者从50岁开始连续3年,每一年检查1次。如为阴性,饮食过好易诱结肠恶性病变,以后每4年检查1次。凡是有便血或大便习惯改变,经直肠指检无发现异常者,应进行常规乙状结肠镜检查。另外还有CT、B超、超声结肠镜检查,均对诊断和转移灶的发现有1定帮助。

便秘与血便主要的报警信号

老王的例子很值得大家注意,肠癌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癌体积增大和产生继病发变,才出现症状,如果这时候才发现,大多时候已到了癌症的中晚期了,这给治疗带来很大的难度。

因此,平时注意1些身体的变化,对预防结肠癌是很有帮助的。其主要症状有:

胃肠道功能紊乱、肠阻塞症状、血便、腹块、全身症状(可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全身衰竭,和恶液质等)和贫血与消瘦。

手术医治是比较好方式

如果发现以上症状,首先要积极治疗肠道慢性病变,如结肠或直肠瘜肉、血吸虫病、细菌性痢疾、阿米巴及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病。1旦诊断明确,除晚期病例外,应尽早手术医治并争取做1期根除术。

建议

多吃蔬菜少吃肉

目前已明确的饮食致癌因素有:

(1)结肠癌的病发率与食品中脂肪及动物蛋白的消耗量呈正比,即高动物蛋白、高脂肪膳食易致使结肠癌。

(2)经济发达地区结肠癌的病发率高,这主要与他们的膳食结构有关,除高动物蛋白、高脂肪外,饮食过于精细,如牛肉、少纤维素及精制米面,即所谓“西方文化饮食”,易产生结肠癌。这主要是由于食品中的脂肪及其分解产物,可能有致癌或协同致癌的作用。少纤维素的饮食可以使粪便量减少,并使大便通过肠道时间明显延长,导致粪便中协同致癌物浓度提高,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明显延长;致癌物资与结肠黏膜长时间接触,即可能产生癌变。

因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预防结肠癌的产生。

(1)应注意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如菠菜、油菜、白菜、芹菜、水果等,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粪便中致癌物与结肠黏膜的接触时间。

(2)减少食品中的脂肪和动物蛋白的摄取。可减少其分解产物的致癌物产生及致癌作用,以减少结肠癌病发的潜伏危险。

结肠癌高危人群

分享: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