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变成孩子 更爱他们

2017-04-17 13:52:16 来源:
分享:

前段时间,社交网络上广泛流传着1个帖子:“在你很小的时候,父母教你用勺子、用筷子,所以他们吃饭弄脏衣服时,请不要怪罪;如果有1天,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动了,请你捉住他们的手,就像当年他们牵着你1样……”这段话其实在告知我们1个事实:总有1天,父母会成为你的孩子。当我们和父母的角色互换时,请像当初他们对待我们那样去关爱他们。

父母开始变得像孩子

37岁的刘先生来北京10多年,每一年跟父母见面都很少,父母只能通过电话了解儿子的工作和生活。“近1两年,我感觉特别明显,之前爸妈1周打1两次电话,现在巴不得1天打两3个,说的都是1些杂事,比如电视坏了怎样办,某某保险能不能买等等。”刘先生说,回想小时候,爸爸是他的“10万个为何”,不管甚么问题,他都会得到耐心的解答;现在角色互换了,他却总忍不住用不耐烦的口气回应。

网友羽翼的1段话,更是让太多人感同身受:“在家照顾老爸几天,看见他就像看到孩子1样,我悄悄走进他的卧室,老爷子睡得很香,灯没关,电视还在那里闪呀闪……立刻想起了小时候爸妈给我关灯的场景。”

吴先生的父亲80多岁了。他回想说,有1天他买回1盆水仙,父亲问:“这是啥?”他回答:“这是水仙。”过了1会儿,父亲又问,他不耐烦地说:“都说了是水仙,记不住吗?!”到了下午,上幼儿园的儿子回来问了一样的问题,吴先生告知他“这是水仙”。不1会儿,儿子又问。就这样,1个问题,他回答了儿子8次。“突然间,我想起上午对待父亲的1幕,又记起很多年前,父母也曾这样1遍遍重复回答我的问题,感到很不是滋味。”

角色互换,我们没做好

可以说,角色互换后,大多数年轻人做得都不好。有人这样总结:“我们处在1个为难的年龄,开始关心爸妈,却不愿说出口;想多陪陪爸妈,却更贪恋手电机脑;知道爸妈想和自己说话,却不知道他们的话要怎样接;看到爸妈在变老,却不耐烦他们的过时和唠叨。心里时时刻刻在惭愧,却仍然带给他们落漠。”这类矛盾心理的普遍存在,主要由于以下几个缘由。

首先是认知方面,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结构会产生变化,功能出现退化,致使记忆力、辨别力、学习能力等认知功能降落,有的老人还会有智力和行动障碍,再加上高速发展的科技,致使老人与社会脱节,因此比较依赖子女。另外一方面,年轻人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求学和工作经历增加而改变,面对父母的原地踏步,就容易出现互不理解、沟通困难的情况。

第2,中国父母的教育,主要以孩子为中心,父母时刻惦记孩子的所需所想,乃至在年老后还为孩子的房贷、车贷乃至生活奔走。这样的教育理念和行动方式,被1代1代传递和延续下去,年老的父母就成了容易被疏忽的“免费保母”。但请别忘了,终究有1天,我们也会老去,想一想现在的父母,也许就可以看到老去的自己。

第3,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上有老下有小”的1代压力倍增,忙是现实,也是借口。我们总觉得“来日方长”,对父母说忙总是理直气壮,陪伴父母的计划总会1推再推;与此构成鲜明对照的是,我们不论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孩子去公园、做游戏。

长时间的忽视,难免给老人带来身心伤害。多项研究发现,长时间孤单、缺少关爱的老人免疫功能容易降落,慢性病增多。美国加州大学对1600名60岁以上老人的追踪调查发现,常常感到孤独的老人,寿命会减少6年。如果父母突然变得沉默,或脾气变差、容易激动,乃至得理不饶人,主动要求他人的关注和关怀,说明老人缺爱了。

给父母更多的爱

当你站在学校门口,看着孩子飞奔进怀抱时,可曾想过,这类熟习的幸福,父母如今只能独自怀念;当你手把手教孩子认识世界时,可曾想过,这份耐心和宽容,父母已好久没有感遭到了。当父母被不可逾越的时间和高速发展的科技抛弃时,我们应当像对待孩子1样,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对此,李娟研究员给出以下建议:

多几句问候。把每天跟孩子说话的时间分配1些给父母,与父母同住的子女特别应当做到这1点。“今天去哪儿散步了、买甚么东西了”……从聊天中,子女不但能得知父母近期的身体情况,还能发现1些问题,比如老人是不是听信他人,上当受骗等。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