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复为僧”的心境

2017-06-16 16:10:02 来源:
分享:

前些年,参观吉安文天祥记念馆时看到这样两句古诗:“时危且作将,事定复为僧,寻找“复为僧”的心境。”今天,当我也步入没法抗拒的退休生活的时候,细细品味它的真谛,猛然产生1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纵观历史,很多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挺身而出,成为征战疆场的将领。而当战事停息、江山甫定,他们却不争功、不邀赏、不谋官,隐逸为僧,澹然退出众人的视野。

对他们这类高风亮节,仿佛有些不可理解。但细细想来,他们所寻求的是1种万民景仰、万世旌表的民族精神。我觉得,这类精神对我们过好晚年的退休生活很有裨益。

我们离退休老同志曾为革命出生入死,为事业东奔西跑,把人生的美好年华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人都是要老的,老了,退下来了,就意味着从此主要不再是工作而是休息。“许国虽坚鬓已斑”,纵有青云之志,老骥也该伏枥了。这是制度,也是自然法则。

退休生活怎样过?众说纷纭。我觉得,总的来讲,如果有1种“复为僧”的心情,其退休生活也许会过得宁静而愉快。今天,我们正逢太平盛世,退休了,安全“着陆”,大功告成,可谓“事定”。

没有了工作的重负,没有了人事的纷争,没有了争名逐利的角斗,虽然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是,毕竟离开了工作岗位,无官1身轻,该是与世无争,身心完全可以松弛下来,过起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宽心谣》中所吟唱的那种闲适生活:“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1天,喜也1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天领取谋生钱,多也喜欢,少也喜欢。少荤多平日3餐,粗也香甜,细也香甜。新旧衣服不挑选,好也御寒,赖也御寒。

常与知己聊聊天,古也谈谈,今也谈谈。内孙外孙一样看,儿也心欢,女也心欢。全家老少互慰勉,寻找“复为僧”的心境,贫也相安,富也相安,寻找“复为僧”的心境。早晚操劳勤锻炼,忙也乐观,闲也乐观。心宽体健养天年,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固然,在今天这个喧哗而浮躁的世界,要真正过上这类“胜似神仙”的生活,始终保持“僧”的心情,悠然进入梁实秋所描写的“焚起1炉香,袅袅的1缕烟笔挺地上升……好像屋里的空气完全绝对的静止”“屋外庭院中……枯叶乱枝的声响可清晰地听到”这样1种幽静境地,实属不容易。

有的同志1生劳累奔走,忽然没有了工作,当了“坐家”,无所事事,很不习惯;有的同志在位时位高权重,忽然没有了权利,门庭冷落车马稀,失落感犹如贾宝玉掉了那块通灵宝玉;有的同志遭到势利小人的冷眼,更是7窍生烟;还有的同志看到1些社会不公现象,便整天哼哼“牛奶没有了、面包少了……”如此等等,身闲心累,怎能“6根清静”?“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什么时候而乐耶?”我想,如果把过去那些“光辉”忘记,把眼前这些“失落”淡化,还是可以进入“僧”的心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