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心有所寄,何惧节后分离

2017-07-05 06:12:45 来源:
分享:

短暂热烈的春节过后,1些老人因子女再度阔别,难以适应重归冷清的空巢生活,吃不下、睡不好,乃至出现了抑郁等“分离综合征”。昨天报导,建邺1位8旬老人在元宵节那天反复给儿子打电话。类似的事儿还很多。

报导说,要减缓“分离综合征”,子女须多多关爱老人,老人心有所寄,何惧节后分离。这个建议固然没错。但在现实中,很多为人子女者爱莫能助,虽然想给老人足够关爱,却没那个条件投入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就算每天早晚电话问候,对老人来讲,与春节团圆时的日日陪伴相比还是很有落差,何况许多人工作忙起来,做不到1天1个电话。

依笔者看,预防和减缓老人的“分离综合征”,除子女平常联系之外,比较好能让老人心有所寄,让生活充实起来——比如教会老人操作电脑、智能手机,使用微信等等,再比如帮老人重拾或培养1两种有益身心的兴趣爱好。这门“作业”由子女亲身完成比较好,子女若有困难,也可联系社区或公益组织帮忙,并在各方面给予老人支持。

在移动互联网无微不至的今天,1边是年轻人感慨现在“出门只带手机就够了”或“不带手机哪儿也去不了”,1边却是为数很多的老年人拿着智能手机只会打电话。上个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7.3亿网民中,50岁及以上的网民只占不到1成。诚然,有些老人怕麻烦,表示对这个已不新鲜的“新鲜事物”没兴趣,但做儿女的也能够劝1劝。拿50岁的人来讲,难道1直不学、下半辈子1直跟时期脱节吗?既然要学,现在学当比以后学更容易些。再说,教老人上网的“障碍”,与其说在于老人的接受能力,倒不如说在于子女的耐心。前两年有人手绘1组示意图教父母用微信,就很值得鉴戒。

有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等人性化功能的辅助,部分老人使用电脑、手机就算不如年轻人得心应手,最少也能循序渐进地熟习起来。常听朋友圈里加了父母的人吐槽,老人喜欢使用亮闪闪的“中老年专用”表情,转发1些使人哭笑不得的鸡汤文。吐槽归吐槽,子女还是应当包容父母的这些“特点”,通过引导,而不是抱怨,老人心有所寄,何惧节后分离,帮助老人去伪存真,从而获益、得趣。学会使用微信、QQ等工具,老人不但可以更方便地与子女保持联系,还能消磨时间,这样就算分隔两地,心的距离仿佛也没那么远,老人心有所寄,何惧节后分离。

除此以外,健康的爱好也是寄托心灵的1大利器。养宠物、打太极拳,或读书、写作、旅行、摄影……有时老人不是没有兴趣,而是由于习惯的“惰性”。这时候,若子女有1双雪亮的眼睛,再托起1双支持的手,就有机会帮助老人“重新发现自我”。心有所寄,哪怕身在空巢,也能过得有滋有味,节后分离自然也就没那末难熬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