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掉色的玉米面馒头
任小姐报料称,在活动商贩处买了玉米面馒头,没想到吃完后,嘴唇竟然变成了黄色。任小姐买的玉米面馒头非常抢眼,金灿灿的色采感觉过于刺激。记者尝了1口,发现这类玉米面馒头1点也没有玉米面的香味。再把吃剩的玉米面馒头用清水浸泡,只过了两分钟,金黄色的玉米面馒头就掉色了。
1位不愿流露姓名的馒头店老板告知记者:玉米面黏性小、颗粒大,所以,不管如何都做不出色泽均匀的黄澄澄的馒头。而且.玉米面呈土黄色,并不是加了色素的馒头那样的柠檬黄。
案例2:掉色的韭菜
北京有位大妈从市场上买了点韭菜.她把韭菜洗干净后又用清水浸泡,过后发现水变绿了。这样的韭菜还能吃吗?为了知道韭菜掉色的真相,记者带着韭菜找到了1家正规的测试中心作检测。工作人员通过用蒸馏水浸泡、过滤后,通过光谱仪器对样品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这个绿色彩是韭菜独有的色彩。
营养师点评:天然食品在清洗、浸泡或烹煮进程中也可能会掉色,食物并非越亮眼越健康。食品中的色素是否是掉色,与食品所含天然色素的种类有关。
植物色素在植物中广泛散布,有脂溶性色素与水溶性色素两类。大多数的天然食品均同时含有脂溶性色素与水溶性色素,只不过有的食品前者占很多些,有的后者占很多些。
脂溶性色素多为4萜类衍生物,这类色素不溶于水。常见的脂溶性植物色素有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番茄红素、辣椒红素和玉米黄素等。故绿叶蔬菜(富含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番茄(富含番茄红素)、红辣椒(富含辣椒红素)、玉米(富含玉米黄素)等在清洗、浸泡进程中,其色素几近不溶解或只有很少许溶解
在水里。水溶性色素主要为花色甙类,又称花青素。比如黑米中的表皮色素就含有部份花青素,在浸泡、淘洗进程中,此类色素会较多地溶解在水中,使浸泡的水呈紫红色。
色素是不是溶解在水中,还与色素附着力强弱、环境温度等有关。
案例2提到的韭菜,是普通绿叶蔬菜的1种。1是由于所含色素大部份属于脂溶性,2是由于其表皮有1层保护层,可避免色素溶解。1般而言,韭菜在浸泡进程中是不会有色素溶解的。但是,如果韭菜的叶片被折断,切面的绿色素失去了保护层,就会有1部份色素溶入水中,使浸泡韭菜的水呈绿色。有的食品经太高温浸泡或烹煮也会掉色,食物并非越亮眼越健康。
因此,以是不是掉色来鉴别天然与否未必可靠,非专业人士很难准确判断。就如文中提到的玉米面馒头,只有馒头店老板能辨认真相,食物并非越亮眼越健康,而1般人可能还认为越亮眼的食品越值得购买。
有人曾在超市作过1个有趣的调查。把染色的黑米和没有染色的黑米分别装在塑料袋中,1起摆放在货架上。1位不知情的女士经过对比后,选择了染色黑米。当询问缘由时,这位女士表示“这袋黑米色泽好”。有1份调查问卷显示,在接受调查的7万余人次中,有8成以上的人在选购食品时会重视外观色泽,超过1半的人不了解色素的使用范围。
虽然人们对色素避之不及,但在选购食品进程中,却总是把食品的外观、色泽作为重要的挑选标准。因此,在购买食品时,要消除“好色”心理,慎购、慎吃那些看起来鲜明亮丽、与食品本来色彩不符合的食品,特别是食粮类食品。对亮黄色的面条、馒头多留个心眼。除黑米等少数1些食品浸泡在水中可以使水变色外,多数粮食类食品不会使水变色,食物并非越亮眼越健康。所以,可采取清水浸泡作为简便的鉴别方法之1。如果怀疑食品中添加了色素,可将其泡于清水中,如清水被染色,便提示有可能添加了合成色素,须进1步辨别。
要提示的是,由于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色素的鉴别能力相对薄弱,因此,要求行业自律、不坑害消费者,也要求相干检验、监督部门加强检测、监管,保证食品的安全。消费者也应尽可能提高鉴别食品的能力,并尽量到放心的商家购买信得过的食品,而不要贪图便宜和好看。
相关新闻
上一页:脑萎缩的治疗方法
下一页:老人没事可以自言自语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