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

2017-05-05 13:02:50 来源:
分享:

对很多老年人来讲,退休就意味着完全休息,1杯茶,1张报纸,1张麻将桌……但是,这样的1种清闲,却同时会带来精神上的空虚和孤独,很多老人不愿意主动走出去接触社会,参与活动,致使心理和精神状态出现问题。

如何实现老有所乐?子女是不是给予了他们足够多的关爱?社会给他们修建了甚么样的氛围?1时间,这些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看1看他们的晚年生活是怎样过的。也许他们的故事,能给你带来1丝启发和感动。

“宝典”1

练习书法不但是打发时间的1种方式,还是1种精神寄托,可以愉悦身心。

最满足的其实不是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而是1种重回校园、焕发第2春的年轻感。

潘付政,69岁练书法愉悦身心

很多老人去老干部大学上课的初衷是为了解闷,不过,有1位69岁的老人却把上课当做1种乐趣,每每提起他的书法,同学们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这位老人就是开平市发电厂退休干部潘付政。

书法是我国引以为豪、独具特点的1门艺术,她充满神韵,魅力无穷。在潘老看来,退休后,继续练习书法不但是打发时间的1种方式,还是1种精神寄托,可以愉悦身心。

“退休后,在家闲着没事,常常跟邻居去河边漫步、逛公园,时间久了,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就觉得闷,没甚么意思。”潘老说,后来有人告知他,说开平老干部学校开了书法课程,本来他之前就很喜欢书法的,1听说这事当时可高兴了。

潘老很健谈,1见记者来,边磨墨边向记者介绍起各种书法的字体来。磨好墨后,潘老立刻拉开架势,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铺开1张白纸,拿起1支毛笔,蘸好墨就写了起来。记者拿起相机拍照,还没等记者准备好,1副入木3分、挥洒自如的书法作品就出炉了。虽然书法作品备受好评,但潘老很是客气和虚心。他对记者说,将自己的书法拿去参加展览,其实不是为了夸耀,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而是1种参与,1种快乐,更是1种幸福。

潘老告知记者,每周星期3下午,他都会准时到学校上课,并严格按老师要求练完两个小时才回家。书法班1共有25名同学,走近几位“年轻”的老年人,由于在班上潘老的字写得比较好,不到1个学期潘老就被任命为班长。书法班的老师梁强对潘老的书法也是赞美有加,1有比赛或展览的机会,梁老师就会第1时间推荐潘老的作品。

不过在老干部学校上课,最使潘老感到满足的其实不是自己的作品得到了大家的肯定,而是1种重回校园、焕发第2春的年轻感。潘老告知记者,每次上课,他都很认真地记笔记,回家后把笔记敲进电脑,然后打印出来发给班上的每个同学。“这个情形就跟年轻时上学1样,我们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还给学生的作业打分。自从上了这人生第2堂课,我是越活越年轻了啊。”说完这话,潘老忍不住大笑起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