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年逾百岁,仍耳聪目明、思惟敏捷,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笔耕不辍。先生文人雅士的淡泊朴实和宽厚、深情重义的仁者风范,使我们领略到1代国学大师的风范。
生命达观大智慧
已逾百岁高龄的季老,依然身轻体健,思惟活跃,吐字清楚。在谈及养生秘诀时,他总是这样回答:“养生无术是有术。”季老的养生术是和宇宙融为1体的“大智慧”,是他那平和、博爱的胸怀和“毁誉不动,得丧若1”的心态。他说:“待人要真诚,不虚假,且能容忍;凡事想开1些。人的1切要合乎科学规律、顺其自然,不大喜大悲,不多忧愁,最重要的是多做点有益的事。”
季老有1篇短文,叫《做人与处世》。他在文章里写道:“1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3个关系:第1,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2,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3,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3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得好,生活就能够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小处也显大风范
季老之所以被众人敬佩,不但由于他出色的学术地位,更在于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国学大师的长寿之道。对不平之事,他仗义执言;对晚辈后生,则极力扶持。与他谈话,不论你的身份地位,也不管你学问深浅,他从不会随便打断你,每次都等你说完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长时间以来,慕名找季老写文章、采访、题字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有好几拨。工作人员为了季老的健康,有时不免找些理由“挡驾”。1日,北京大学1位退休的张老师来找季老为他的书写序。工作人员“挡驾”说季老不在,张老师只好悻悻离去。不料屋外的“交涉”被屋里耳聪的季老听到了。他从阳台来到屋外,请张老师进来,并爽快地答应挤时间为他的书写序。事后,季老对工作人员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对社会有用,我做研究对人有用,为人写序也是对人有用。人家需要,你能做而没有去做,心里会过意不去。”
简朴生活坦诚恳
季羡林的生活俭朴简单,即便身为知名教授,还是1贯的布衣粗食。有1次,1位新入校的学生见他的穿着如工友,请他看管行李。第2天开会时,才发现他居然是赫赫着名的东语系系主任。
他的饮食也10分简单:早饭1杯牛奶、1块面包、1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饭则多以素菜为主。季老每天都坚持看半小时的新闻联播,可他用的竟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买的19寸电视机。生活上极为简朴的季老,却将1笔又1笔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慷慨地捐献给故乡学校,捐献给故乡建卫生院。
季老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看书。他藏书多达几万册。在梵文和西文书籍中,有些书可谓海内孤本。对这么多的书,季老坦白地说,他只看过极少的1点,但他非常欣赏鲁迅所说的“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国学大师的长寿之道。
高龄曰“寿”,体健曰“康”,劳作曰“为”。季先生正是因“为”而健,因“健”而康,因“康”而寿。人有生理的生命,也有学术的生命,若两个生命都充满生机,可谓不老。
养生之道3个“3”
季老有个“3不”戒律:不生气、不嘀咕、不运动。不生气、不嘀咕是基本的养生之道。“不运动”则恍如与“长寿在于运动”的说法相悖。实质上,“不运动”也是1种顺其自然的养生法。养生最讲求的是心态,想活动就活动活动,不想运动就不要委曲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永久保持心情乐观、心态平和的自然状态。这样可能比强迫性的运动好很多。
3上:季总是珍惜时间、用足生命的典范。他大量的著作是利用“3上”的零星时间写成的。季老的“3上”指的是会上、飞机上、路上。“会上”是指提早到会、会中空闲、会后休息的时间;“飞机上”是指长途外出,在飞机、火车、轮船上的时间;“路上”则是指步行的时间。把这些零碎的时间聚沙成塔,充分利用起来构思写文章。这实质上也是1种养生,大脑是人的司令部,不停地运动、不停地新陈代谢,就可以令人青春永驻。
3余:季老对人说:“我开会之余依然看书;看书之余,我就漫步;在漫步之余,许多联想、许多回想就无端被勾起来了。”看书能修身养性;漫步是比较好的锻炼情势;联想暇思能令人入静、进入无私境地。这些既是工作的好方式,也是养生的好方法。
不难看出,季老的养生法是适用于自己个性特点的。每一个人有特定的职业和生活环境、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养生之道的比较好选择就是适合自己,任其自然。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人常喊痛怎么办?
下一页:春节谨防意外伤害 注意保护眼耳鼻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