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率仅1%

2017-07-07 12:14:23 来源:
分享:

新1轮公办养老机构体制改革将满周年,从效果来看,供需错位的状态仍旧明显,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率仅1%。昨日,北京商报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拿到《北京市公办养老机构运营体制改革情况普查报告(摘要)》(以下简称《普查报告》)和《北京市养老机构入住率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这两份材料显示,截至去年11月底,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依然存在入住率极不均衡的情况,城市核心区高达95%,但部份机构入住率竟然还不到1%。

床位、需求散布倒挂明显

去年3月初,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1石激起千层浪。政策发布后,业界寄希望于新政能改变本市公办养老机构在民众心中的那种“老古董”形象,让大多长时间以“传统”方式运营的公办养老机构能够更深入地与社会资本结合,尽快改变公办机构领域存在的入住率冷热不均现象。

《研究报告》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从普查情况看,目前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实共有床位28504张,200张以下的中小型机构占比超80%,共收住人员12488人,其中,核心功能区有公办养老机构床位1392张,占4.9%;城市功能拓展区7840张,占27.5%;城市发展新区11908张,占41.8%;生态修养发展区7364张,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率仅1%,占25.8%。

但是,从入住情况来看,需求散布却与床位分配显现明显倒挂。数据显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从城区向郊区逐渐递减,核心区为95%、拓展区为80.7%、发展区为41.6%、修养区为33.9%。城6区具有全市66.2%的老年人口,却只占有全市32%的公办养老床位,远郊区老年人入住需求低且床位大量闲置。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报告》提出,全市公办养老机构中的158家街道乡镇级机构床位严重空置,部分机构入住率乃至还不足1%。养老机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情况可见1斑。

“传统”问题难化解

其实,近几年来,业界很多专家都表达过对北京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散布极不均衡问题的耽忧。媒体上有关养老院排队多年没法入住与大量床位闲置现象并存的新闻,至今仍使人记忆犹新。进入改革快车道后,那些根植行业内多年的问题为何仍难被根治?

早在改革发布之初,市民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李红兵就曾直指公办养老机构机制中长时间存在的痛点,称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僵化、资源分配与利用不均衡、价格畸形等问题确切令北京的公办养老机构长时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而业内也坦言,这些问题并不是1时间就能够完全化解的。

对现在北京公办养老机构内存在的核心问题,《研究报告》分析称,客观上,除大多数低入住率机构大多位于交通相对不便利的郊区外,目前,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率仅1%,部分公办机构依然对接受对象有着制度性制约,比如全市158家街道乡镇级公办机构约60%只接收“3无”、“5保”人员,不对社会开放。而且,公办机构管理层经营动力不足,限于事业单位收支两条线,财政统发工资,管理层对运营情况不太关注。

对已进行市场化改革的公办机构,京部分公办养老院入住率仅1%,《普查报告》也指出,部分实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在管理上缺少统1的管理标准。公办(建)民营只有原则性政策,缺少操作细则、监管标准,公办养老机构的承包合同都非常不规范,有的是直接指定,有的是通过区域招标平台向全国招标。

配套制度先行

公办养老机构改革长路漫漫,在逐步调解机构经营思路的进程中,配套制度先行不失为抢占先机的途径。

业内建议,北京要公道统筹各类养老机构的空间布局、功能结构、数量范围,推动养老机构地区平衡和结构公道,比如制定差异化补贴制度和优惠政策,建立钱随人走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买通老年人异地养老的制度障碍。

因此,《普查报告》和《研究报告》提出的建议是,全市公办养老机构在转型进程中,应针对城区养老供给不足的困难,优先解决核心功能区养老服务需求,包括:研究制定有序引导中心城区老年人入住非核心功能区养老机构实行方案及相干配套政策,推动东城区、西城区老年人自发入住郊区特别是5环路至6环路范围内的空置率较高的养老机构,协同解决“1床难求”与“床位空置”问题。具体来说,采取以城市为中心圆点,以梯度往外、吸引渐强的政策补贴支持方式,让老年人基于价格机制进行消费决策。研究制度、服务、社会关系等社会资源对老年人居住地选择的影响程度,推敲在津冀交通便利、人口聚集趋势明显的开发区,发展养老服务社区,配套医疗、生活超市等服务,实现生活体的整体转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