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终关怀22年蹒跚前行

2017-05-23 13:05:57 来源:
分享:

到2025年中国14%的人口将是老年人,临终关怀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美国,有1则用来测试心理咨询师的经典题目:

1只小鸟在树上快乐地唱着歌,突然来了1阵急风,把小鸟吹落到地上。小鸟的腿受伤了,在地上1动不能动。就在这时候天上又下起了雪,雪越下越大,眼看就要把小鸟埋在雪里了。就在小鸟失望地等待死亡到来的时候,1头牛经过,拉了1坨牛粪在小鸟身上。冻僵的小鸟躺在粪堆里,觉得好温暖,从未有过的温暖。不久小鸟又开始唱起歌来,狐狸听到歌声后,寻着歌声发现了粪堆里的小鸟,把它拽出来吃掉了。

问题是这坨牛粪对小鸟来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答案有3个:A好事;B坏事;C不好不坏。你会选择哪个答案?

“即便没有牛粪,中国临终关怀22年蹒跚前行,小鸟也会死去。虽然有了牛粪小鸟也是1样要死,但是小鸟是快乐唱着歌温暖地死去,而不是在寒冷中僵硬着死去。”

“临终关怀其实就像这坨小鸟身上的牛粪,临终关怀是项伟大的工作,要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感到满足和自信。”

今天,中国第1家临终关怀医院已走过了22年,但22年至今,临终关怀在中国仍然处于盘跚起步阶段。同时,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临终患者将成为临终关怀的1大特殊群体而愈来愈遭到人们的关注。

北京,京通快速路上的车流就犹如这个城市的节奏,快速而繁忙。在双桥出口附近,掩映在绿树中的松堂关怀医院,却是这个城市的特殊所在。

优死:生命末期不带遗憾

 ?楼的1间病房里住着9位老人,最小的75岁,最大的93岁,正是中午吃饭时间,除1位老人支起了身子坐在床上自己吃饭外,其他的人全部躺在床上,1动不动,窗外的明媚阳光仿佛与他们无关。护理人员正在给1位老人喂饭,中国临终关怀22年蹒跚前行,她同老人们住在1个房间,24小时陪护,隔2个小时要帮不能自理的老人翻1次身。

住在松堂医院的老人有95%是被各大医院定性为“生命末期”的人,平均年龄82岁。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民办医院是中国第1家临终关怀医院,在医学上,临终有着严格的定义:“指人在医学上已被判明没法治疗,将在3~6个月内死亡的1段生命旅程。”22年来,这里平均每3天就要送走1位老人,总共送走了2万多位老人。

“我们这里的老人1般都是脑萎缩、癌症晚期等,医院不收他们了,家人没有精力照顾他们,换了很多个保母,有的褥疮都到了重度。”年近610的李伟是这家医院的创办人,他被称为中国临终关怀第1人,“我们中国人总是在强调优生,又是胎教又是营养的,但却避讳死亡,历来就没有优死的观念,而临终关怀就是优死,保护1个人在生命最后阶段的尊严,让每个人都不要带着遗憾死去。”

方法:尽可能少给病人用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