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

2017-06-26 11:25:30 来源:
分享:

使人难以忘记的是,当他老人家带我们到农村调查了解时,不坐车、不骑自行车,他说骑上车子容易走马观花,他要亲身看农村戏台和戏台碑碣,只要闻知有舞台和戏文石刻,哪怕是翻沟过岭,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都要亲身到场。为了认清石刻上的文字,墨老总要用清水洗涮干净,绝不马虎。河津樊家庄《重修乐楼记》在古庙里土墙上嵌置了半个多世纪,字迹全让陈土泥浆糊实了,墨老带领我们硬是用水冲洗,用刀锥抠刻,用手指头和指甲1划1划将文字抠出来的。古垛村后土庙元代戏台,为了查清舞台建起的准确时期,只有通过圣母正殿的梁脊板上的老文可以佐证。惋惜正殿内光线太暗,离地面约5米以上,加上年代久远,志文上的字也黑糊不清。这时候墨老出点子,借室外阳光用水银镜折射法来反射。此法很是灵验,最后阳光终究聚射到梁脊板上。“元延5年创建并有明朝重修”的字样便模糊可辨。

在考核蒲剧剧目和名伶在河津的发展情况时,墨老曾带我们走遍河津城关、龙门村、樊村镇、西王村、上市、西张、小停、刘村、湖潮、吴村、小梁、连伯、清涧等大小30多个村落,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召开了上百次爱戏、知戏、善说戏的老者采访座谈会,特别是对爱闹“家戏”(社戏)的骨干和村落,则是调查访问得滴水不漏,凡到了这些村庄,几近是有剧目必究,着名伶必录,有剧本必抄,有戏俗、戏闻必收,有舞台题壁、提笔,连拍照带抄写。调查中凡在河津成立过的戏班都逐一询问登记。前后用时70余天,深入12个公社,42个村落,抄写剧目844个,其中眉户剧目85个,说唱节目3个,河津小曲子37个(包括木偶、皮影戏在内)。河津籍的名伶艺人,如明末时的魏敦子,被誉为“7个举人8个监、打(官司)不过魏敦子1条旦”,和其后如李正印、米彦子、卫克昌(艺名“乔薛红”)、任晋子、胡3贵、张林森、杨明亮(玻璃翠)等50余人,都是此次调查出来的解放前后从事蒲剧活动的主要名伶。我们均为他们写出了扼要传略(见《戏剧文物质料集》),缅怀蒲剧大家墨遗萍。

考核搜集到的剧目,有些已失传了多年,这次又重新露面了,为后来的戏曲推陈出新,起了重大的填空补白作用。更加宝贵的是这次戏剧资料的调查,为墨老在1963年进行《蒲剧探源》的编写,1978年《蒲剧史骸》的探索,以致1980年《蒲剧史魂》的专论,提供和积累了翔实而生动、宝贵而难得的资料。

应当说墨老的《蒲剧史魂》为我们所有地方戏曲的研究和对剧史的编撰开了先河。在山西戏剧界,凡熟习了解墨遗萍的人,都知道他从事戏剧工作半个世纪以来,在全心全意、挖空心思地探索研究蒲剧艺术,他不但为蒲剧艺术研究写出了如上所述的几个学术专著,而且还写了《论几个古代乡村戏台》、《漫话古平水》、《弯弯腔史话》、《蒲剧音韵》、《徽剧入晋初探》等多篇戏曲论文。就在他去世的前1天,他还在编写《戏班古都》。墨老为蒲剧事业真是鞠躬尽瘁,是位治学严谨的蒲剧史研究大家。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