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源性疾病在临床上有多种类型,老年人最多见的有以下几种:
过敏性。
轻度的过敏可出现发热、皮疹、浮肿、嗜酸性细胞增多;严重者则表现为过敏性休克,乃至致死。最常引发过敏的药物除抗生素(青霉素最多见)外,还有磺胺类、保泰松、消炎痛、炎痛喜康等。
功能性。
有的药物可促使造血功能、肝肾功能产生障碍。造血功能不良可出现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例如氯霉素、头孢菌素、氟脲嘧啶等,可引发造血功能障碍;4环素、利福平可致使肝肾功能障碍;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造成肾功能不全等。
感染性。
滥用抗生素或抗生素并用激素,容易致使两重感染,或引发多菌性败血症。癌变。有些药物使用不当可能会引发癌症。诸如蛋白同化剂可引发肝癌,雌性激素可能引发子宫内膜癌等。
大多数药源性疾病在停药后可逐步自愈,但也有少数严重反应比原病发更凶险。如链霉素引发的药源性耳聋,庆大霉素引发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老年人容易产生药源性疾病的主要缘由是:
1.药物的吸收。
老年人胃肠粘膜细胞数量减少,消化道蠕动功能下降,胃酸分泌减少,加上肠道动脉硬化,使血运减少。这些因素都可影响所服药物的吸收,从而下降其疗效。
2.药物的代谢。
药物要在肝脏氧化、还原和水解,老年人代谢比较缓慢。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免疫功能也逐步下降,容易产生变态反应,因此易引发敏感和中毒。
3.药物的排泄。
老年人的肾单元随年龄增加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及肾血流量减少,药物的排泄遭到限制,从而出现药物的蓄积。
4.药物的散布。
老年人体内的水份和肌肉组织逐步减少,而脂肪所占比例相对增加,使1些亲脂性药物容易在脂肪内蓄积,因此,老年人的用药数量、剂量和次数均应减少。
若想减少与避免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应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掌握用药原则,能少用或不用药的尽可能少用或不用。
2.老年人虽常表现1身数病,但有些“病”实际上是1种随肌体老化而产生的“自然现象”,如骨质疏松、腰腿痛、食欲消退、失眠等。对此,若能注意自我保健调理,通过饮食调理,公道参加体育运动,控制生活节奏,理疗和心理医治等,是可以不用服药而改良症状的。
相关新闻
上一页:老人要警惕肺结核!
下一页:脸上生斑!小心妇科疾病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