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的“五个一万工程”

2017-06-02 08:00:09 来源:
分享:

“今天的废品卖了20块钱,少是少点儿,还是能买几本杂志。”10月23日,78岁的遂宁市卫生局退休干部刘图耻,卖了7斤纸板、5斤矿泉水瓶,他习惯性地将卖废品的钱换算成书刊。晚上,他在遂宁市卫生局老年活动室里,戴上老花眼镜整理白天收来的书籍:“故事会和漫画是农村娃娃最爱看的,《知音》《读者》《分忧》农村妇女爱看。”

5年来,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将废品换成钱,再买成书,然后送到农村去,至今已捐赠书刊4000多册。

刘图耻萌生拾荒攒钱买书的动机,缘自1次回老家探亲。2005年2月的1个雨天,退休赋闲的刘图耻回西眉镇老家探亲,途经骑龙山村小学时,看到操场满是泥泞,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而孩子们课余时就玩泥巴、爬树、打架。有孩子告知他:“没有课外书可读。”

这1句话,让刘图耻几宿都没睡好。他因幼年家贫,只上过两年学,这成了他1生的遗憾。因而,他找到几个老朋友,凑了5000元钱,买了600册图书,给骑龙山村小学送去。还帮学校硬化了操场。

从此,刘图耻常常到农村走走看看,发现“农村娃儿无课外书”的情况比较普遍。“需要的图书量太大了,就算把我全部的积蓄拿出来也无济于事。”他决定通过收废品、捡破烂攒钱,给农村孩子买书。

起初,刘图耻的拾荒举动遭到了朋友、邻居们的不理解和非议。有人指责刘图耻的子女不孝,让1把年纪的父亲去拾荒;有人说刘图耻又不缺钱花,还去丢人现眼。但他始终很安然:“我闲不住,身体又还结实,就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5年来,一位老人的“五个一万工程”,他行程7000多千米,搜集废旧报纸13000多斤,拣矿泉水瓶、易拉罐2万余个。仅用来背旧报纸的背包就磨破了4个,肩上留下两道深深的勒痕。他的举动,得到外孙女刘静欣的支持,她还从学校搜集矿泉水瓶回家给外公。

这些“废品”换成钱后,他1部分捐助给贫困孩子,1部份为农村学生和农民购买儿童书籍、卫生知识、科技知识等书籍。

去年5月,刘图耻向安居区玉丰镇潮水村捐赠了2000册书刊,建起了1个乡村阅览室。随后,他又帮助5个村建起了阅览室。今年,他又向安居区3联小学捐赠了1000册书,该校终究有了图书馆。另外,刘图耻还跟两个留守学生结成帮扶对子,逢年过节给孩子送去书、钱,一位老人的“五个一万工程”,和1封温暖的鼓励信。“现在比之前上班还要忙。”今年,他又为自己制定了2010年度目标,并称为“5个1万工程”:行10000里路,拾10000个矿泉水瓶子,收10000斤废报纸,捐10000元钱,送10000册书。

在他的带动下,80岁的张玉莲老人总是定期将自己所在居民楼的油瓶子、纸箱和报纸送来;遂宁市疾控中心司机杜正权先将空瓶子放在车库,积满200个就运过来;遂宁市第1人民医院副院长郑爱华常常把旧报纸捆好交给老人,还会准备酸奶、点心;5年来,为了卖报纸、收书、送书,遂宁市卫生监督支队派了不下40趟车。

目前,他正在联系1家北京的慈善机构,希望在他的老家1所中学建图书馆。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