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

2017-07-05 12:12:57 来源:
分享:

马云“像抓酒驾1样打假”的1席话被大家点赞,保健品的打假防骗未尝不需要“抓酒驾1样的力度”。

刚过去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央视暴光的保健品会销骗术1出街,不论是电视台、报纸,还是消协的各大爆料投诉热线都被挤爆,1石激起千层浪。这让保健品在今后1段时间内还会继续成为主角。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1项调查也表明,70%以上的保健食品存在虚假宣扬、夸大功效的现象。虽然各大媒体关于老年人高价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报道屡见不鲜,但依然禁止不了老年人购买保健品的热忱。

央视“3·15”晚会也曾多次揭露保健品销售问题。还记得2016年央视315晚会中,那位72岁的王大妈吗?她节衣缩食、东拼西凑在健康产品上投资了40多万元,“手表能预防癌症、心肺卫士能在休克时救命、仪器能够给人体充电、仪器能把自来水变成治病神水……”这样的虚假宣扬保健品,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她1并购入家中,装满了几大箱,但也没有换来健康,反而留下了1身的病痛和沉重的外债,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

惨重的教训、沉重的外债并没能换来多少老人的觉悟。在各种会销包装之下,普通1个保健食品却能卖出奢侈品的价格,执迷不悟的老人们前赴后继,1时间让人恍忽“这保健食品真有疗效?”“我们错怪卖家了?”

面对老人的频繁上当,总有专家表示,老年人痴迷保健品而引发身体、心理问题已非常常见,家人须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精神关怀。老人胡涂上当,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把所有责任推到子女身上,这“躺枪”躺得实在冤枉。老人受骗上当、买高价虚假保健品,究其实质是商家坑蒙拐骗、商业讹诈。但老人也是有独立人格和民事能力的成年人,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没有必要1定把老人当做“老小孩”看,也曾有老人由于子女“不让我买保健品”而将其告上法院的案例。

况且,那些骗术、套路,都是经过“高人”设计好,1步步地请君入瓮,就算老人是高级知识份子、大学教授,就算平时如何聪明伶俐,其实也是很难抵挡的。捉住老年人情感软肋,不断给老人灌输:辛苦1辈子,自己要对自己好点;或把几10乃至上百老人家集中在1起,隔离加集体“催眠”,造成1种骨牌效应——人家买我买不会吃亏,他人买我不买点不好意思。精神控制之下,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想不买都难。

曾采访中,听很多医生对保健食品的保健作用提出强烈质疑,特别是1些成分不明、疗效不清的所谓中药保健品,它们严重干扰老年人慢性病的规范治疗。美国FDA是全球药品审查最严格的机构,其其实不“认证”保健品,而要求上市的保健品不能做任何“疗效宣扬”,强制要求在包装上注明“本产品不用于医治、预防、处理、防治任何疾病”。如果违背了,FDA就可以够发出警告,拒不改正的会被起诉。可我国的保健品呢?上面来自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已说明问题。马云“像抓酒驾1样打假”的1席话被大家点赞,保健品的打假防骗何尝不需要“抓酒驾1样的力度”,保健品专骗老年人?或许应该想得更多。

分享: